學術制度“吃人”,大學生賣血發表論文
清華大學教授萬錦堃見到這樣的例子:一位研究生爲了完成必須在覈心刊物發表論文才能畢業的任務,靠賣血交納了“版面費”。 片面追求論文“量”的增長,勢必影響論文的質量。爲了評職稱或者拿到科研項目經費,有的大學老師也加入了抄襲造假的行列。 [詳細新聞]
大量排隊等待發表的論文,使學術核心期刊成爲一種稀有資源,爲發表文章而交納“版面費”成了公開的秘密。據有關人士透露,以一篇4000字左右的論文爲例,普通學報所收的“版面費”一般是320元—700元,普通中文核心期刊上升至800元-1200元。”
方舟子頻頻的學術打假行動,讓人們看到了中國學術腐敗如何是讓人痛恨。但隨之爆出的學術腐敗,業已司空見慣,直至逐漸麻木。
學術腐敗如何腐敗,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清楚。但是有一個危害就是影響中國的學術在世界上的權威地位,嚴重影響到了中國的科學文化的進步。
面對如此讓人痛恨的學術腐敗,從研究生賣血發表文章一事,讓人很清楚的看到了學術制度是太逼人!
其一、評職稱,畢業都規定要在覈心期刊上發表的論文並要求有一定數量,這形成了一個硬指標。沒有得到這個要求,自然評職稱畢業有困難。你逼不逼人?
這樣也給了所謂的“核心期刊”留下了一個牟取暴利的市場,說通俗點就是制度給核心期刊一根“吸血管”,插在搞學術人的身上。不合理的核心期刊評價方式滋生了種種學術不良現象。
硬性指標要求發表論文的量化是中國所特有。據報道,國外不是這樣,副教授就可以成爲終身教授,業務上沒有固定約束,即使幾年不發文章,教授們仍然可以按自己的興趣目標,潛心研究,做出真正原創性的成果。
因爲評價體系的不合理,德高望重的上海交大晏才宏直到去世時,他的職稱還是講師。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陸善鎮說,陳景潤在10年內沒有發表過一篇論文。有人說,按照目前的評價標準,陳景潤難以當上教授。但陳景潤卻是赫赫有名的教授、聞名世界的數學家。
從清華研究生不滿學校教育而退學到吉林大學45名博士生導師落聘下崗等事件,無不當前高校的人才和學術成果評價體系無關。
在一個浮躁的氛圍當中,誰還有那麼多的耐心和精力做學問?前段時間,就有媒體報道了,一些年輕教授對“錢途”擔憂的事情,也昭示了學術制度存在的問題。
在今天,建立合理的學術評價體系顯然是刻不容緩!
其二、“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貪圖名利也是學術腐敗的始作俑者,許多人都給名利牽着鼻子走,金錢也“逼人”的。
何祚庥院士說,有些單位放出口風,誰能在《自然》和《科學》上發表文章,就願意給100萬元。無獨有偶,東南沿海地區的一所知名高校曾規定,在英國《自然》雜誌上發表文章將獲得10萬元獎金,在SCI和EI上發表一篇文章可獲得2萬元獎金。而華中地區一所高校則一度規定,凡在美國《科學》雜誌發表論文可獲得獎金50萬元。(據法制早報)
現在老師們既有重獎的“軟泡”,又有考覈目標的“威逼”。每天爲完成年度考評與達到職稱評定標準的數量拼命地寫文章、編書,有的教授還要給學生上課,學生則是要跑人才市場;你想,驢子怎麼能頭牽呢?這中間很多東西都是以東拼西湊的方式弄出來的。人們稱之爲是在批量生產“知識垃圾。
大量沒有價值的論文充斥在覈心期刊的版面上,這是對科技源頭的毒化。“學術生態系統不健康,科技未來就會走向滅亡。”何祚庥說。(據法制早報)
許多人對核心期刊花錢發論文現象嗤之以鼻,也有教授勸告他的學生不要隨波逐流,維護學術的純潔性。但是,這種觀點又很快被現實所否定:沒有論文如何參加答辯,直接影響到學生畢業;不付費再好的論文也難以順利刊發。
所以,今天有研究生賣血發表論文的事情出現那也是不足爲奇了。也是學術制度的悲哀。
作爲維護社會公平公正、引領社會良好風氣的媒體“核心期刊”竟然成了吸血鬼那樣,在吮吸着學生的“血錢”;這個殘酷且不說,還製造了很多“知識垃圾”。
怎麼爲學術撐起一片蔚藍的天空,許多學術界的有識之士,已經在行動中,這是真的欣慰,但畢竟他們是單槍匹馬在努力,因爲現實中的學術腐敗不是簡單幾個人在“腐敗”的,是由於我國整個學術制度、學術評價的不完善所導致。
如何解決抑制了學術創新的學術腐敗問題,這時刻考驗着學術界,也將決定中國學術以怎麼樣的姿態與世界上立足、競爭,還將考驗我國政府對學術制度的改革決心。
黃守洲專欄:http://myplace.education.163.com/column/detail.jsp?id=2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