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觀點-圍堵及絞殺政策的鈍化?
中印俄及中亞5國元首組成的上合組織於9月18日簽署《撒馬爾罕宣言》,就能源、糧食、氣候變遷等發表共同聲明。圖/美聯社
九月中,國際間傳出兩件大事值得關注:其一,由美國主導的印太經濟框架(IPEF)部長級會議在洛杉磯(9/13)宣佈結束,而在這首次面對面部長會議中,印度以「目前看不到益處」爲由,宣佈暫時退出「貿易領域」的談判。
其二,包括印度、中、俄及中亞5國元首組成的上合組織於(9/18)共同簽署《撒馬爾罕宣言》,其間就能源安全、糧食安全、氣候變遷、供應鏈、一帶一路及一中原則等發表共同聲明。
上述兩則重要國際新聞說明了,在俄烏戰爭200天后,世界的地緣政治格局又有了新的變化,而美國主導對中國的圍堵及俄羅斯的絞殺已呈邊際效用鈍化。當俄羅斯能挺得住這關鍵的前200天而不至經濟瓦解時,那麼,在今後的200天裡,是歐洲或是俄羅斯能挺得過去嗎?或許,今年的寒冬就是歐洲民生及經濟的嚴酷考驗,而在未來至少二、三個冬天也很可能都會如此。古人有云:「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歐洲百姓是否能忍受這參戰下的長期後果,值得觀察。
就俄烏戰爭的背後,除烏克蘭外,歐洲是最大受害者,而美國在軍火及天然氣大量輸出下,是最大受益者。相對而言,在俄羅斯的背後,中國、印度,乃至上合組織的成員國都是受益者,爲此,就戰爭的經濟學來說,西方陣營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利益分配及責任分擔不均;而就俄羅斯而言,讓利、再讓石油氣之利,就能讓其友邦雨露均沾,而能達到收攬人心之效。爲此,就現今的情勢觀察,應是高下立判。
國際間,當然是以國家的利害爲主要考量,這種情形,又以印度爲代表。在IPEF成立伊始,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就明確表態,IPEF不談市場相互開放問題,意即,美國不會向印度開放市場,爲此,印度退出貿易談判,而積極參加上合組織互動,至少就能持續取得價廉的俄羅斯石油。精明的莫迪,當也是向美國示威。而在沒有經濟誘因下,IPEF的會員國又能有多少動力爲美國效力呢?
在伊朗也加入上合組織後,亞洲大陸國家的形成就已規模初成,之後,若中東國家如沙國也再加入,那麼,在能源、糧食這兩大安身立國的要素上,就能立於不敗;另就科技而言,中國大陸及俄羅斯的支持下,也會讓會員國家吃下定心丸而不愁沒有奧援。
若各會員國都能體會到,即使在沒有G7國家的協助下,他們不但能活得下,且能活得好時,上合組織的成員國就會形成更大的政治及經濟上的向心力,若此,G7國家對其影響力將大幅退色,而世界地緣政治的格局將會具體成形。
在此次上合會議的宣言中,「一中原則」也明列其中,是比較突出的。而此,或可顯示出,中國大陸以此來回應美國國會研議中的「臺灣政策法」。其中可能的解讀是:若該法果真立法而經美國總統簽署,而致臺海情勢及美中關係急遽惡化時,雖有G7可能的經濟、科技及各種制裁,但在上合組織「朋友圈」盟國的力挺下,也是沒在怕的。
若俄烏之戰俄羅斯能再挺2百多天到明年年底,而上合組識成員國的合作能再更強化與落實時,那麼,世界地緣政治預期將會再添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