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觀點-高雄在地政府 拚經濟纔是王道

中部臺中人口持續成長,終於超越高雄市,成爲「全臺第二大城市」,高雄市曾經跟臺北首都抗衡直轄市,所謂北「臺北」、南「高雄」政經地位已經轉移。高雄政府強力塑造幸福、宜居城市面臨挑戰,除了陳市長一句恭喜之外,雖然近來高雄市政府動作頻頻,不斷重申提出不同的說詞,來爲市府轉型進行說明,但拚經濟不是拚口號,而是落實行動,重新思考的產經議題,纔是王道

畢竟高雄地區仍然是臺灣石化、金屬與鋼鐵傳統工業之重鎮就業人口比例仍然相對高,在地傳統產業更是重中之重,企業發展中及時一臂之力,輔以育成及投資協助,絕對產業價加值的效果。「親產業之在地政府」,就是打造優質產業生態,政府產業發展提供從經營創新、產品研發、行銷品牌到新投資之全方位獎勵補助資源,而且不是隻針對體感創意、設計產業的培育遊艇產業之加值發展。尤其是旗艦型產業之注入,以臺中科學園區而言,因友達光電投入就帶來一股上下游關連產業投資熱潮,形成一種產業羣聚效應,而高雄市正是需要這股投資動能,創造投資的風潮。有以下思考的策略:

1.引領在地產業升級,開創科技致用新局

除了原先的傳統鋼鐵、石化產業及加工出口區產業的工作人口,如何透過政策提高傳統產業,留在地方繼續升級之動機,乃產業發展之根本課題,當產業有足夠動機進行升級後,在地政府應考量產業其是否具備技術升級之能力及如何協助,在地政府如何介入提供相關不補助誘因

2.引進高附加價值高起薪的產業

爲了產業轉型,當然需要注入引進高附加價值及高起薪的產業,具有象徵意義的旗艦型產業,不僅可以帶來關連上中下游產業的投資,形成產業羣聚效果,因此對其進駐高雄、提供高規格服務,在合法合理的情境下,提供最好的誘因,結合雙港優勢,提升城市競爭力,更積極的價值鏈管理,更應以區域整合領頭羊角色推動高雄、臺南屏東區域合作平臺。

在地政府現在要做,不是表面的產業再造,而是進行政府跨部門資源整合,排除投資後之營運障礙、協助擴大營運規模及協助進行新創投資等,以往風光開幕的航空貨物園區、物流園區及積極推動的生技園區,還有軟體科技園區,皆未有廠商具有經濟規模及產值,因此,市政府要有一位副市長專門主持處理廠商投資障礙排除的跨局協調會報,以提升行政服務效能

中央政策「五加二」產業,亞洲矽谷、生技醫療綠能科技、智慧機械及國防航太等五大創新產業,再加上新農業、循環經濟,決定一個未來產業的形成,提出好的產業發展思維及配套計劃,以獲致中央補助的經費,進行在地政府產經結構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