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對抗全球逆風,非洲可借鑑東亞經驗

參考消息網8月15日報道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網站8月13日刊發題爲《抗擊全球逆風:非洲可以借鑑東亞的三點經驗》的文章,作者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南洋商學院非洲研究中心主任阿米特·賈因。文章摘編如下:

非洲經濟未來兩年的年增長率預計不會超過4%。對於三分之一人口每天生活費不足2.15美元,而人口年增速超過2.5%的大陸來說,這可不是什麼好消息。這意味着政府收入減少,普通民衆口袋裡的錢更少,因爲他們的收入被通脹蠶食了。展望2024年,非洲面臨多重挑戰。逆風前行,非洲可以借鑑東亞的三點經驗。

第一,減少對外部資金的依賴,調動國內資本。美元走強和高利率使得償還債務變得更加困難。繼續向國際債權人借款是不明智的:非洲需要利用自己的財富池。首先是在海外的價值2.3萬億美元的投資基金、養老基金和主權財富基金。如果資本市場更有深度,這些資金可能會被再投入國內。韓國通過將大部分國內退休儲蓄金投入三星和現代等國家一流企業,爲自己的工業化融資。它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是因爲有一個監管良好的功能性資本市場,可以爲此類交易提供便利。

非洲工業化停滯不前的一個關鍵因素是資本市場不發達。將國內私人儲蓄引導到經濟生產部門也許是最佳途徑。公民參與資本市場越廣泛,國家發展對外國借款的依賴就越小。投資者會把從金融市場借貸的能力視爲競爭力的標誌。因此,非洲交易所聯動項目(統一七個地區證券交易所的泛非試驗)的成功可能具有變革性。

一個監管良好的有深度的金融市場就像一臺潤滑良好的內燃機。它可能並不完美,但一旦啓動,就可以在沒有太多摩擦的情況下把資金給到需要的地方。如果即時本地貨幣跨境支付的泛非結算系統取得成功,它不僅會消除非洲內部貿易的一個重要障礙,還可能結束非洲貿易對美元等硬通貨和美歐第三方銀行的依賴。

第二,建立公共糧食儲備,激勵農民生產更多的本土主要作物,辦法包括補貼種子和肥料、提供推廣服務、保證給予最低價格支持等。糧食安全既不能聽任市場隨心所欲,也不能任由國家發號施令。看看中國:在經歷了現存記憶中最嚴重的饑荒之後,北京對糧食安全十分執着,以至於中國現在儲備的大米和小麥足夠14億人口吃18個多月。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有1.58億非洲人處於嚴重的糧食不安全狀態。這幾乎佔其總人口的13%。非洲各國政府每年在農業上的支出平均不到國家預算的5%。2003年,非洲聯盟呼籲非洲各國政府將公共支出至少增加一倍,並將年度預算的至少10%分配給農業部門。

第三,快速實現工業化。製造業是一條久經考驗的經濟轉型之路。當東亞第一次進入全球製造業價值鏈時,它是在梯子的最底層,生產廉價的玩具、鞋類和服裝。隨着收入增加,工資也在上漲,這些製造業的工作崗位轉移到了勞動力成本更具競爭力的南亞和東南亞。儘管非洲的製造業勞動力成本仍高於南亞,但差距似乎正在縮小。

除了少數例外,非洲經濟以生產率低的服務業爲主。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服務業佔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經濟活動的47%。但這些都是典型的低生產率服務,對提高人均收入幾乎沒有貢獻。按價值計算,非洲60%的進口是製成品。如果其中一些商品成爲當地製造,那麼非洲能將更大比例的價值留在國內,創造新的就業機會。隨着製造業的增長,對高價值服務的需求也將增加。儘管如此,非洲必須改變自己的定位。當勞動力仍然是製造業的關鍵成本因素時,中國利用工資成本優勢套利進行工業化。但是,對工業化的後來者來說,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可能很快就會抹殺工資成本優勢。隨着供應鏈的轉移和全球貿易沿着地緣政治路線分裂,非洲實現工業化的機會窗口期很有限。(編譯/劉宗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