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醫又學史 更瞭解人性與家庭
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老年精神科主任劉亞平。(劉亞平提供/李柏澔臺北傳真)
「父親是醫學院的教授,專業在熱帶病研究,從小在父親耳濡目染下多少受到影響。」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老年精神科主任劉亞平說,家裡觀念其實很開明,父親沒有特別要他當醫師,不過自己個性上充滿好奇,醫療不論哪科都很未知,這也是走上從醫之路的原因。
劉亞平從國防醫學院畢業後又讀了2年藥理研究所,想說應該先充實自己再去臨牀會更好,那時大多時間在精神藥物領域,後來也比較確定要走精神科。
他說,自己雖然是醫師,但對歷史有着相當濃厚的興趣,多年前公費負笈英國劍橋大學研究衝動行爲,例如藥物成癮、病態性賭博等,一待就是4年。學成歸來後回到臨牀,想說可以把作爲興趣的歷史抓回來,最好的方法就是讀個學位,當時研究所論文研究對象是明朝中後期思想家李贄,他是儒家出來的人,後來轉而批判儒家,覺得這人「太帥了」。一旦讀了歷史,就知道一個人一件事不會只有一個面向,不會輕易做出批判,加上自己歷史興趣主要與思想史相關,和精神科較能結合。
他舉例說,之前在三總北投分院任職時有位老伯伯常去拿藥,老伯伯的兒子長期吸食毒品,不時會來住院,有天接到一位女性的電話,說要幫那個兒子拿藥,他問這次換人拿藥了?結果那位女性在電話另一頭哭泣片刻,說兒子用光爸爸的積蓄,爸爸覺得不再有希望所以輕生了,原來她是那位兒子的姊姊。
「精神科面對的不只是醫療,更多的是瞭解一個家庭」,家庭困境及社會結構長期以來都是社會待解的問題,更可以說是「社會邊緣化」,弱勢族羣找不到可以幫助自己的對象,最需要幫忙的當下卻無人雪中送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