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賢與能,還是選賢與「緣」?
▲臺灣的選舉和「臺灣最美的風景」一樣處處充滿「人情」,給人「自己人」形象的候選人通常都會有當選的可能。(圖/記者季相儒攝)
文/李翊宸
民主最可貴的地方,就是人民可以透過投票制度,選出賢能之人爲民服務。但是,從臺灣數十年的選舉經驗來看,能從競選中脫穎而出的,卻時常與黑金擺脫不了關係。不禁令人納悶,民主的選舉制度真的可以選賢與能嗎?
石子雖微不免沉沒於水底,萬噸貨輪卻能浮行於汪洋,若明瞭箇中道理, 是一點也不奇怪的。因此,倘能瞭解選民的投票心理,選出來的是賢能或黑金,也就不覺意外了。
臺灣選民始終有個心態,就是傾向選擇「自己人」,若不是「自己人」,無論多有才能或政績如何亮眼,都難以受選民青睞。「自己人」如同數字「1」,才能或政績如同「1」後面的「0」,有了「1」之後,後面的「0」纔會有意義,否則只是空談。
黑金這樣的財勢,是最容易且迅速將人帶上同一條船,而那些不敢隨意跳船的,是不是「自己人」壁壘分明,幾乎可以說是鐵票。 只要這個利益共同體夠大,地方民選首長或民意代表對黑金首腦而言,可說就像桌上拿柑般輕而易舉。
當然,黑金只是「自己人」的一種表現形式,有人僅因爲噓寒問暖就會認爲是「自己人」;亦有人因爲理念相同或符合自己利益而認爲是「自己人」;更有人覺得「溫良恭儉讓」的形象或外在樣貌,符合自己的價值觀或審美觀,而認爲是「自己人」。於是,有人用派系綁樁來當選;亦有人形塑成正義化身或大開選舉支票來爭取認同;也有行止溫文儒雅或穿上女僕裝來吸引選票;甚至還形成了婚喪喜慶到處跑攤的政治文化。
有志之士見此亂象,遂有拒絕黑金、派系、作秀、亂開支票,應迴歸政策、政績,並期改革跑攤文化之呼籲。然而誠如前述,這種讓選民感受不到「自己人」的溫度,而只有理性的冰冷問政方式,吸引選票的效果或民調滿意度,也就常常不盡如人意了。
過去,陳水扁擔任臺北市長時,雖有傲人之政績,然因其嚴厲的作風,讓人感受不到「自己人」的溫度,而敗北於連任之路;今日,嘉義市長涂醒哲從全國路平第一、本島縣市負債最低、解決逢雨必淹的沉痾、普獲好評的醫院型整合性健康篩檢,到2017、2018連續2年入選全球7大智慧城市(TOP7)名單,但無論如何努力,民調卻始終吊車尾。
基此,政治人物若自認所提之政策或施政表現,切中問題之核心又具前瞻性,唯其得票率卻難以突破或民調無法提升,或許此即其癥結所在。是以,欲成爲出類拔萃的政治家,並不可僅止於理性的政策或政績訴求,尚需兼具感性的溫度,方能滲透人心,俾利實踐其政治理想。
●作者李翊宸,自由作家。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本報保留刪修權。88論壇歡迎多元的聲音與觀點,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