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念沙:轉型升級打造國之重器

來源:經濟日報

機械工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和戰略性產業。黨的十八大以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引領我國機械工業邁上了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發展之路。

從小到大,產業規模實現跨越式增長。新中國成立之初,機械工業企業數量爲3119家,此後數量持續增加。截至2023年末,機械工業規模以上企業數量已達12.1萬家,約佔全國工業規模以上企業數量四分之一。資產總額由1995年有記錄以來的1.67萬億元,提高至2023年的36萬億元,年均增長11.6%。機械工業年度主營業務收入由1990年的3379.2億元,增至2023年的29.8萬億元,佔全國工業的22.3%。年度實現利潤總額由1952年機械系統企業的1.48億元,增至2023年規模以上企業合計1.8萬億元,佔全國工業的22.8%。

生產能力顯著提升,主要產品產量穩居世界首位。新中國成立初期,機械工業基礎薄弱,具備生產能力的產品數量少、水平不高。改革開放後,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機械工業生產能力顯著提升,2009年機械產品產銷額首次躍居世界第一位。此後繼續保持產銷量領先,並有一批代表性產品穩居世界首位。2009年汽車年產量躍居世界第一位,此後連續15年居世界第一位。其中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屢創新高,躋身世界前列,已連續9年穩居世界第一位。2006年至2018年間發電設備產量連續13年超過1億千瓦,2023年首次超過2億千瓦,穩居世界首位。2009年金屬加工機牀年產量首次躍居世界第一位,此後一直穩居世界首位。

外貿出口成績亮眼,國際競爭力大幅提升。新中國成立初期,機械工業出口基本是空白,1953年機電產品合計出口額僅0.14億美元。改革開放後,機械工業全面融入全球產業分工體系。進入新世紀以來,機械工業國際市場競爭力顯著提升,2006年首次實現貿易順差,2021年外貿進出口總額首次超過1萬億美元。2023年,機械工業出口總額達到7830億美元,實現貿易順差4785億美元。截至2023年,我國機械裝備已參與24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建設與發展。

體系健全完備,重大裝備供給能力顯著增強。經過不懈奮鬥,機械工業已建成產業門類齊全、產品品種豐富、具有巨大規模、具備相當綜合實力和技術水平的完整現代化產業體系,對國民經濟貢獻率名列各工業領域前茅。

從超超臨界火電機組到深海鑽探的“國之利器”,從特高壓交直流輸變電裝備到領先世界同行的第三代、第四代核電技術,從各種高端工程機械到精密製造的“工業母機”,從萬噸乃至數萬噸的巨型液壓機到高端冷熱連軋機組,從百萬噸級乙烯成套設備到十萬立方米等級的空分設備,從單機容量20兆瓦的海上風機到單機容量百萬千瓦的水電機組,從雄踞世界前列的傳統能源設備到再創中國輝煌的風光等可再生能源設備,創造了無數奇蹟,展示了國之重器的地位。

轉型升級邁上新臺階,新型工業化建設步伐加快。工業作爲傳統產業,堅持守正創新、大膽求新、融合創新,不斷煥發新活力。各種所有制企業蓬勃發展,中小企業發展活力強勁迸發。智能化、數字化轉型邁出新步伐,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行業在機械工業營業收入中的比重由2012年的35.8%升至2023年的81.3%。節能減排、新能源汽車、水電、風電等清潔能源,以及大批節能產品與綠色製造、再製造等,已在行業全面推廣,綠色製造發展理念形成共識。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機械工業將遵循新發展理念,錨定高質量發展目標,切實推進新型工業化和製造強國建設,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續寫新篇章。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爲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 徐念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