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鄉村 理解中國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樊未晨

“此次來到山西平順西溝鄉,儘管時間緊迫,腳印不多,但踩得很實。”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2023級農村發展專業的博士研究生陳志文說。

剛剛過去的這個暑假,來自全國高校研究生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聯盟高校的12名碩士生、博士生及2位老師,組建了一支研究生學術實踐團,依託中國人民大學先鋒社會實踐項目——“理解中國”學術實訓計劃,來到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西溝鄉開展專題調研,調研的主題是“黨建引領鄉村全面振興、新時期西溝如何在黨建引領下持續將農村工作做深做實做出特色。”

據瞭解,在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指導下,中國人民大學於2023年5月倡議成立全國高校研究生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聯盟,旨在共同探索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研究生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舉措,目前聯盟成員高校已有107所。中國人民大學黨委研究生工作部李婧老師介紹,本次調研是聯盟跨學校、跨學科、跨專業的首次嘗試,參與調研的學生分別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山東大學、蘭州大學、貴州大學、國防科技大學等9所高校。

走在田間地頭,“勞模精神”從模糊變得具體

實踐團同學們的收穫有的來自課題調研本身,有的則來自“行走”。

“在來西溝之前,我總覺得‘精神’離我們很遠,有時甚至對學習‘精神’有些排斥,覺得有些虛。”來自蘭州大學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的碩士研究生白堯說,但是到了西溝鄉之後,在一個又一個村子的走訪調研中,“我覺得這些天過得越來越充實,不僅是調研工作安排得很豐富,精神上也感到很充實,當你真正深入地瞭解了一種精神後,人會變得充實,甚至覺得靈魂得到了昇華。”

西溝鄉被不少人稱爲“勞模之鄉”,這裡不僅是全國勞動模範、“共和國勳章”獲得者申紀蘭的故鄉,還走出了李順達、郭玉恩兩名全國勞動模範。

白堯與實踐團中的大部分同學一樣是00後,他們中的不少人從小生活在大城市,對農村生活並不太熟悉,對一個鄉村能走出多名全國著名勞動模範更加充滿了好奇,同時也對勞模精神在鄉村究竟起到什麼作用充滿着疑問。

這種好奇,從實踐團的學生們踏上西溝那一刻便開始了。

“在我印象中,北方的農村都應該是光禿禿的,但是我在來的路上就發現,這裡像極了家鄉,眼前到處都是山,滿眼都是綠。”貴州大學農藝與種業專業碩士研究生謝遊書迪說。

西溝鄉黨委書記楊峰崗介紹,其實,西溝的自然條件並不好,因爲地處太行山區,西溝到處是石頭山、石頭溝,種什麼都很難成功。“別說一山坡的樹,種活一棵都很難。”楊峰崗說,是申紀蘭帶着村民們用幾十年的時間,堅持不懈、“逢土必種”,纔有了現在的綠水青山。

人們說,精神是時代的產物,在那個特定年代產生的精神還能延續到現在嗎?這其實也是實踐團同學們的疑問。“即便只在西溝參觀兩三天,申紀蘭、李順達的事蹟也很讓人震撼。那麼,在當下,寶貴的精神財富能煥發新的生機嗎?”中國人民大學老年學專業博士研究生陳露說。

實踐團的同學們在之後的調研中尋找到了答案。

“無論到哪個村子都會發現,村幹部們對自己管轄區域裡的所有人家的情況都如數家珍。”復旦大學老年學專業碩士研究生李冰逸說,“誰家有什麼事、誰家孩子今年考上了哪所大學都心裡有數。”

不少同學有類似的感受,中國人民大學德語語言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任佳記得,在西溝鄉趙店村調研時,村幹部帶着同學們去看了一處已經施工完畢正在進行施工驗收工作的民宿工地,“我發現,這些村幹部雖然並不負責具體施工,但是他們卻對很多施工細節特別清楚,哪個房間什麼格局,哪扇窗正在準備更換,都說得特別清楚,”任佳說,村支書當時隨口說的一句話讓她印象深刻,“‘咱們村幹部就是服務員’我覺得這句話特別樸實卻又特別打動人。”

“我覺得‘理解中國’首先是一個動詞,要在不斷的經歷中去理解。”白堯說,通過行走在西溝,看這裡的人在做什麼,聽這裡的人在說什麼,才能真正瞭解整個中國社會的真實面貌,這個時候那些看似遙遠和模糊的精神也變得具體了。

走到鄉村幹部身邊,“到基層去”從呼喚變爲現實

在多天的實地調研中,最讓實踐團成員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奔忙在基層的年輕人們。

“我是學老年學的,來西溝之前我就知道現在的中國農村也在面臨着老齡化的問題,真的到了鄉村之後,從紙面來到現實,我深切地體會到了老齡化給農村發展帶來了什麼。”李冰逸說,村裡的年輕男性很少,連年輕女性都不多,不少年輕女性生完小孩不久也外出打工了。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不僅是西溝鄉面臨的問題,也是整個社會面臨的課題。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那些穿梭在鄉村的留守老人和孩子中間的年輕人更加讓人印象深刻。

“我記得一位跟我們交流的駐村幹部是個95後,比我們只大幾歲,她每天要做的工作非常瑣碎,也非常細小,甚至幫村民複印也是工作的一部分。”李冰逸說,當大家質疑這麼瑣碎的工作的意義時,這位年輕的鄉村幹部卻說,“幹好每一件小事就是幹好了一件大事。”

近些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高校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同時也呼籲和鼓勵引導畢業生赴基層幹事創業。而在這些細節和瞬間中,“去基層就業”在實踐團的同學們頭腦中逐漸具象化了。

實踐團的同學們發現,年輕人在基層就業不僅僅體現在瑣事、小事上,“年輕人給鄉村的發展帶來的是更寬廣的視野、更年輕的思維,只有這樣才能給鄉村帶來大刀闊斧的變化。”白堯說。

確實,年輕的鄉村幹部對實踐團同學的專業背景非常感興趣,他們更希望找到更加科學和專業的方法解決鄉村的問題。來自國防科技大學的博士生郭潤澤所學專業與無人機相關,年輕的鄉村幹部們得知後,立刻開始跟他探討如何利用無人機在山區的防火監測中發揮作用。

實踐團在西溝的調研安排得非常緊湊,一週的時間裡,他們深入走訪調研了近10個村子,辛苦而興奮,他們白天深入到田間地頭、村戶農家,晚上便開始激烈討論,黨建與鄉建、鄉村與青春、理論與實踐……

“老師經常跟我們說八個字:‘實踐經濟、柔和謙卑’。”中國人民大學農業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許有亮說,就是希望我們能始終保持謙和的心態,始終用實踐調研與學習相結合的方式搞研究。實踐團的學生們也正在這樣做,在行走中“發現中國”,在碰撞中“理解中國”。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