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透視/二○二五年話兩岸 誰在乎和平?
二○二四年的兩岸關係危機四伏,年初,大陸漁船進入金門水域發生爭執,陸方宣佈金門不存在限制水域;五月,國臺辦稱賴清德的就職演說是一篇「徹頭徹尾的臺獨自白」,隨即發動「聯合利劍」演習, BBC將之稱爲陸方首次模擬全面攻臺,隨後,大陸宣佈終止一三四項ECFA關稅減讓。賴總統國慶講話後,解放軍二度發起利劍演習,六個演習區全部進入臺灣鄰接區,外媒稱目的在於封鎖港口、阻絕外援。十二月初賴總統結束南太訪問後,解放軍再度發動演習,國安人士稱共軍在第一島鏈部署船艦史無前例,國防部成立各級應變中心。若將去年臺海喻爲瀕戰應不爲過,今年有可能好轉嗎?
按理說,國安出現空前危機,我方應竭力尋求緩和纔對,但賴清德的新年講話卻只有「備戰」一個選項,承諾提高國防支出,提升社會防衛韌性,沒有避險,沒有開拓、沒有國家利益。臺灣購買的武器多到美國來不及生產,川普尚未登臺,賴清德又忙不迭的遞出新的採購清單,以兩岸實力差距,我方能維持長期軍備競賽嗎?而臺灣淺碟式經濟造成的結構性脆弱如何消除?
二○二五年美中臺同時出現強勢領導,兩岸關係將更加嚴峻。
首先,川普尚未就任,就已語驚四方,要收回巴拉馬運河,向丹麥購買格陵蘭島,稱加拿大可以變爲美國的一州。看起來川普深諳「取法於上僅得爲中」之理,他漫天要價是否用以壓迫加、墨強化邊境管控,進而抑制在中南美日漸壯大的中國影響力?川老大的心思難測,但可以確定的是,他提出這些看似無厘頭的方案,背後定有算計。巧的是,川普至今針對的全是民主友邦,對中國反而要求法院暫停審理TikTok,令人好奇的是,未來對臺灣會不會也漫天要價?
從蔡英文執政以來,臺灣「抗中」走的是意識形態和體制對抗,和美西等國的對中政策並不相同,也使得美中臺陷入最敏感的臺灣法理主權之爭。在美中雙邊會晤中,美方不斷向中方保證不支持臺獨,甚至擴大不支持的範圍,私下卻又常出現和官方立場相悖的立論,導致中方認爲美方「掏空一中」。未來川普對中端出關稅手段時,中方強力回擊可期,最近拜登對中高科技制裁,中方禁運稀土可以爲證,屆時川普如何運用臺灣這張牌?會不會也出現取法於上的瘋狂要價?
其次,中國正面對三十年來最艱難的挑戰,疫情後經濟持續低迷,生產過剩導致通縮,雖在九月出臺不少刺激成長措施,但成效不彰。川普若對中國加徵六十%關稅,今年大陸經濟成長率將掉到四%以下。大陸對戰略產業的補貼政策,未來會有更多國家加入制裁行列,提振內需勢在必行。但大陸製造了全球三成的產品,GDP佔全球十八%,但消費卻只佔九%,此乃因爲政府將大量預算投入基建、國防,社會福利體系不完整,民衆不敢隨意花錢。去年大規模暴力事件層出不窮,社會不安情緒浮現,習近平在臺美問題上,沒有退讓空間。
賴總統桀驁不羈、從不妥協,在蔡英文的基礎上,從歷史與國際面,推動「兩國論」的法制建構,突出主權未定,強調推動臺灣主體性的國家認同,將閩南語改稱「臺灣台語」,兩岸關係較蔡英文時期更加險惡並不意外。
受到民進黨意識形態挾持,兩岸關係逐漸步上不歸路,跨黨派機制的建立刻不容緩!
(作者爲政大國發所兼任教授、陸委會前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