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透視/賴清德的兩岸和平之路
總統當選人賴清德昨天出席行動創新AI內閣新閣策勵營,盼望新內閣都能傾聽民意,做好施政。記者潘俊宏/攝影
「臺獨金孫」將即位總統,美國情治首長證實,中俄針對侵臺進行聯合演習;印太司令稱解放軍二○二七年完成攻臺準備;資深解放軍專家費雪稱,賴清德第一任內避戰就算成功。AIT主席三個月內兩次來臺,前處長不顧美國不做調人的承諾,公開倡議美國傳話。於是,各方展開搶救,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和馬前總統絡繹於途,一時之間,三條和平之路乍現:
第一條道路是「美國模式」,主張在主權妥協的前提下,臺海雙方各讓一步,以不支持臺獨換取北京維持和平現狀,展現三特色:主權模糊、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臺灣是「模糊的」中國的一部分,可以參加不具主權身分的國際組織。希望在此現狀下,找到化解紛爭的辦法,這也是柯林頓在位時國務院提出「中程協議」的核心內涵。
兩岸若欲避戰,主權問題不容迴避。「美國模式」雖不承認臺灣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但在主權問題上貼近陸方立場。於此,過去曾領風騷的「九二共識」可以彌補不足,具有兩岸主權模糊,卻體現中華民國的憲法特質。
衡酌目前局勢,這已是臺灣想維持和平的最適方案。奇怪的是,賴清德一面倒向美國,寧可默許布林肯在北京說「共管臺灣」,卻將較「美國模式」更優的「九二共識」斥爲讓渡主權,又將臺獨界定爲「臺灣主權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至此,兩岸恢復互信,已無可能。
馬習二會,習近平稱「九二共識」核心是「一個民族的共同認知」,創造兩岸和平第二個選項,也就是身分認同的文化穿透力,卻與法律地位無關。民意顯示,近六成臺灣人民不排斥中華民族的歸屬感。陸委會卻將此謬爲「遠古傳說」,一言喪邦莫此爲甚!
國民黨立院黨團訪陸,陸方立即允諾漸進恢復兩岸直航,並開放若干農漁產品輸陸。民間交流排除意識形態,有助鬆動僵化的政治敵對,這是過去法、德化解百年世仇,終至奠定歐盟榮景的妙策。兩岸交流互惠的利基行之有年;陸委會卻以「不符對等原則」否定,執政黨立委甚至以中共統戰揶揄之。
賴清德不斷宣揚「和平四大支柱」,和平之路卻無一暢通,或與民進黨對兩岸形勢的評估有關。蔡英文近日在會見外交使節時稱,臺灣位於威權擴張的前沿。而在與日本前防衛大臣會面時也說,臺灣是第一島鏈關鍵防線,將與民主夥伴深化合作,共同維護印太地區和平穩定。
蔡總統高談冷戰對抗,布林肯卻向習近平說,美方不尋求新冷戰、不尋求改變中國製度、不尋求通過強化盟友關係反對中國、無意同中國發生衝突。
日本已故首相安倍稱「臺灣有事便是日本有事」,卻在二○一八年和習近平見面時,要求「推動日中戰略互惠關係深入發展,共同致力於地區穩定與繁榮」。英國前首相特拉斯訪臺時,呼籲將中國列爲英國安全威脅,回國後卻推動對中武器輸出。領導人們對國際現實的體會,如此不堪!
賴清德不斷強調「和平支柱」,妙的是,衆裡尋它千百度,路徑依然雲深無處。
(作者爲中國文化大學國發大陸所所長、陸委會前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