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粵商丨專訪沃特股份吳憲:從突破 “卡脖子”困境中悟道ESG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石恩澤 深圳報道

提起“卡脖子”,大家都會聯想起中國在芯片領域上遭受的不公。但早在2002年,我們在材料領域就曾面臨過“卡脖子”的困境。

吳憲是材料領域中的一位傳奇人物。作爲一位非科班出身的女企業家,當年她因篤定高分子材料將是被人類生活持續需要並且不斷進步的行業,於是拿着2萬元全部身家在1999年創立了“沃特”這一品牌。

入行3年後,吳憲發現中國在材料領域高度依賴國外大公司,其中聚苯醚(PPE)就是被國外限制銷售的典型產品,也是當時國內五大工程材料唯一沒能國產化的產品。這件事情引起了吳憲的反思:關鍵技術必須握在自己的手裡。後續她通過國外引進、國內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方式,將PPE徹底國產化。如今PPE已經是國內新能源行業的核心材料,在新能源汽車的電池系統和輕量化部件,以及光伏行業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LCP(液晶聚合物)領域。2014年,沃特通過收購三星精密化學手上的LCP生產線,爲後續在5G、AI服務器材料國產化、集成化埋下了伏筆。

作爲參與到綠色技術革新鏈條上的一員,沃特以材料技術創新爲切口,提供最好的產品給下游,以此延伸到場景創新,最後打通整個產業鏈。共同推動汽車、通信網絡等產業實現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同時在低空經濟等鏈條上,也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幫助中國更快實現“雙碳”發展目標。

“企業不僅要通過創新體現價值,還要以個體撬動整個創新生態鏈條。”沃特股份董事長吳憲在接受《新粵商》採訪時如是說。而這個鏈條式的創新生態,也讓吳憲開始關注ESG領域。

在吳憲看來,粵商所強調的“吃苦耐勞、敢爲天下先”的精神,實際上是與現代ESG理念裡的“企業社會責任與全球可持續發展”有着異曲同工之妙。這也促使沃特成爲改性材料行業第一家發佈中英雙語ESG報告的企業。要知道,在A股市場裡只有25%的製造企業能做到這件事。

此外,吳憲認爲,沃特在今後還將繼續堅守ESG體系,以更高的標準、更嚴的要求,助力產業鏈上下游革新。

從個體創新到新質生產力

《新粵商》:在過去25年發展中,沃特發展上遇到了哪些挑戰?又是怎麼樣去突破的?

吳憲:近幾年,產業界提出了“卡脖子”的說法,早在2002年沃特就遇到了被限制供應的難題。PPE作爲電子電氣、汽車工業、機械工業、化工領域的關鍵材料,2002年以前還是國內的“卡脖子”材料。作爲下游企業,若即若離的國外企業對我們實施了銷售封鎖。國內也有人組織過進行多次技術攻關,但無奈技術瓶頸難以突破,以失敗告終。留給沃特的選擇只有兩個,要麼坐以待斃,要麼自己做。當時我們都很着急,我想只要世界上有的技術,我們國家就能有,只要別人有的,沃特也一定能有。隨後,我馬不停蹄飛到歐洲各地調研,組織國外的專家團研究對策,最後選擇歐洲並在此基礎上做了技術突破和創新,成功將“PPE”技術項目從國外引進了中國,自此沃特在材料領域聲名鵲起。今天,我們的新能源汽車世界領先,光伏也發展非常好,這款材料從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4年,沃特買斷韓國三星LCP材料領域155項專利技術,並通過5年的本土化培育,使LCP材料完全國產化。爲後續中國5G發展埋下種子。2019年5G來了,某頭部客戶爲確保供應鏈材料環節的自主可控,尋找國內5G產品需要的新材料,敲響了沃特江蘇工廠的大門,我們與客戶展開了5G場景上的探索,用新材料助力5G基站綠色化、國產化建設。目前,雙方已經就6G產業開展預研工作。

2021年,沃特又一次被原材料“卡脖子”,但沃特團隊非常有韌性,自主研發創新,尋找解決問題的新路徑,在材料方面,我們是有情懷的,一款產品我們要花15年打磨出來。材料領域的規律就是投入時間長,要堅持,要培育,並不斷地找場景,跟需求方共同去探索。我覺得我有責任把企業建設好,我們的產品被國家需要、產業需要,讓自己覺得安心就夠了。

《新粵商》:在材料領域,新質生產力將給產業發展帶來哪些新可能?

吳憲:新質生產力是以創新爲核心的生產力。材料作爲產業鏈條上游,是創新升級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塊。在出海“新三樣”裡,每一樣都與人類對材料的探索進步有關。例如,新能源汽車身上的碳纖維、新能源電池裡的鋰、光伏裡的多晶硅等。此外,在大健康領域,例如人的牙齒、骨關節等,都與材料的進步息息相關。

對沃特而言,要提供最好、最優的服務、最優的產品,與下游應用場景共建產業生態。作爲某無人機頭部客戶的核心供應商,沃特提供的材料使無人機做到更輕、更環保。在低空經濟鏈條裡,我們相當於鏈條裡的一個受力點,通過與客戶共創的材料解決方案,爲整個低空經濟鏈條上的新質生產力發展助力,這份創新實際上可輻射給整個粵港澳大灣區裡所有的低空經濟企業。

企業不僅要注重個體創新,還要以創新的基因、不斷的進步和變革來服務整個產業鏈,構建起一個完整的生態鏈。包括戰略定位在內的謀劃和梳理,以及如何落實執行,以達成整體目標。而這個思考,也開始讓沃特留意起ESG理念。

沃特的創新從來沒有停止過前進的腳步,目前沃特已擁有400餘項專利,這些都是我們在日常服務產業、服務生態、服務生產,是整個生態變革和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競爭力。

沃特一邊拓展做加法,一面也在做減法。我們會不斷思考:我們的材料是否能跟世界發展趨勢、人類美好生活進行匹配?從不斷地思考與實踐中,獲取出更加精準的企業戰略目標。

當我們的場景和國家的發展更需要材料的時候,一定是以創新的基因、不斷的進步和變革,來服務整個產業鏈,體現被需要的價值存在。企業不僅要注重創新,更需構建一個完整的生態鏈,包括戰略定位在內的謀劃和梳理,以及如何落實執行,以達成整體目標。從使命願景到年度目標,如何循環、完成,使用什麼路徑,團隊成員如何協同配合等,都是需要思考的問題。在這個時代,我們不可停滯不前,若進入躺平階段就容易出圈,從而跟不上被需要的節奏。

力推產業上下游共建ESG

《新粵商》:沃特已經連續兩年披露ESG報告。這實際上在製造業裡面特別難得,整個A股市場裡大約只有25%的製造業公司披露ESG報告。是什麼驅使你們來做這件事?

吳憲:這正是沃特在多年“卡脖子”裡所悟出的做事風格。沃特一直在發展中有“三高”要求,即高標準、高質量、高價值,這與ESG的內容息息相關。從沃特的企業使命“塑造人類美好生活”也可以看出,沃特不僅是從企業利益的角度出發,而是立足整個環境生態的發展。ESG理念實際上是把沃特多年來的做事風格具象化了。

在國家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下,企業本身就是要全維度地從ESG這種角度去理解和配合產品的定位。ESG是一個高價值和高標準的一個生態建設。ESG含量高的企業,全球頭部客戶是特別認可的。這意味着企業在綠色可持續、社會治理等方面有切實的保障,是檢驗優秀企業的一個質量標準。

《新粵商》:沃特作爲粵商中的一員,現代的ESG理念與傳統的粵商精神之間存在着一定的關係,你如何理解這兩者之間的關係?

吳憲:得益於改革開放政策,粵商形成了“吃苦耐勞、敢爲天下先”的精神。作爲粵商中的一員,沃特從粵商時刻進取的信念裡學習到,要一直保持在行業中的存在感。這個存在感,在於我們時刻反思沃特對標什麼樣的客戶羣體。而服務頭部客戶羣體,能夠讓沃特緊跟世界發展趨勢,匹配“塑造人類美好生活”的使命。

在新時代背景下,特別是身處於粵港澳大灣區這樣的產業高地,我們粵商也要與時俱進,在做好自己的同時,結合ESG體系中“高要求、嚴標準”,無時無刻檢視是否有提升產品含金量、保持產業鏈先進性,以此撬動整個產業鏈更好地做到高質量發展,肩負起打造世界一流灣區的使命和責任。因此,沃特多年來貫徹的“塑造人類美好生活”使命、與粵商“敢爲天下先”精神以及ESG理念,是不謀而合的。也是未來粵港澳大灣區躍升爲世界一流灣區的根本動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