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風險上行: 製造業不良貸款率高漲
(原標題:產能過剩、盈利下降、信用風險上行: 製造業不良貸款率高漲)
從已公佈的半年報的上市銀行數據來看,2018年上半年上市銀行資產質量出現一定優化,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整體銀行業不良貸款率下行的背景下,製造業的不良貸款率卻在高速增長。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根據11家全國性商業銀行公佈數據計算,上半年製造業不良貸款率爲5.65%,不良率和增速都遠高於平均水平,如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信銀行、興業銀行、招商銀行的2018年中的製造業不良貸款餘額都環比2017年末大幅度增長超過10%,平安銀行2018年上半年製造業不良貸款率更是環比2017年末大幅度提高2.7個百分點,高漲的不良貸款率也折射出中國製造業的困境。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公佈不良貸款分類的11家全國性商業銀行數據發現,從不良貸款的分類來看,製造業、批發與零售業、建築業、採礦業的不良貸款率較高,而水電氣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貸款不良率則較低。此外,個人住房按揭貸款貸仍然是銀行十分優質的資產,不良貸款率最低,普遍在0.5%以下;但上半年房地產企業的不良貸款則出現一定反彈,主要是房地產企業在嚴監管下業績分化導致。
爲何製造業不良率急速上行?
中信銀行指出,不良貸款行業分佈變化的主要原因:一是部分製造業、批發零售業企業受產能過剩、市場需求不足等多重因素影響,行業內競爭加劇、盈利下降,出現信用風險;二是原材料價格上漲使得相關上下游製造業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提升,信用風險加劇;三是房地產市場出現分化,房地產開發貸款風險有所上升。
此外,平安銀行等多家銀行在半年報中指出,導致製造業不良率上升的貸款主要集中在民營中小企業、低端製造業等,農業銀行行長趙歡也在8月29日的業績發佈會上表示,傳統低端製造業在新發不良中佔比達60%。
“小微製造業生存艱難、貸款需謹慎幾乎是行業共識。”西部地區一家城商行從業者表示,“近年來縣城中的製造業也在紛紛轉移或萎縮,一部分是因爲前幾年盲目擴大生產導致產能過剩和資金鍊斷裂出現不良,一部分是在環保督查中被出清,一部分是覺得實業不賺錢主動關廠或向其他地區轉移,甚至部分轉行金融和房地產。”
實際上,銀行製造業不良貸款上升的困境早已有所端倪,統計局公佈數據顯示,7月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爲51.2%,相較6月回落0.3個百分點,同比去年回落0.2個百分點,而其中中型企業和小型企業的PMI都已位於50%枯榮線下方。
珠三角地區一位國有大行分行副行長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珠三角地區的製造業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生產經營狀況逐步恢復,去年出清了一批不良貸款,目前不良率相對較低。“我們市的製造業多爲小微企業,但目前擴張需求較弱,好的小微製造業都是銀行求着別人來貸,次的不敢貸,在嚴懲不良和加強支持小微實體的背景下,我們也很爲難。”
此外,還有多家銀行在年報中表達出對中美貿易摩擦的關注,如招商銀行在年報中指出中美貿易摩擦可能通過沖擊我國製造業和出口對銀行業造成負面影響,但上半年負面影響總體有限。
另一方面,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公佈不良貸款地區分類的8家全國性商業銀行數據發現,從不良貸款分佈的區域來看,東北地區的不良貸款率最高,中國銀行、中信銀行、光大銀行、建設銀行在東北地區的不良貸款率都超過3%,中信銀行在東北地區的不良貸款率高達6.53%,環比年初都出現較大幅度上行;其次爲環渤海地區與西部地區,而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不良貸款率則相對較低。
天風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廖志明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銀行業資產質量變化與信貸結構、信貸行業、區域經濟情況、風險暴露進度都有很大的關係,上半年宏觀經濟有一定壓力,東北經濟情況也沒有明顯好轉,因此銀行業在該行業和區域的資產質量壓力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