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透視》建立食安防火牆 不能出事才溯源

「雲端廚房」是以外送業務爲主的餐廳概念,讓業者可以從現有的廚房直接運作,並透過Uber Eats、Foodpanda等外送平臺販售餐點料理。(洪浩軒攝)

科技不斷進步,餐飲業經營模式隨之改變,雲端廚房就是明顯的例子。然而,罔顧職業道德、蓄意忽略衛生安全的業者,同樣會隨時代演進,發展其他只求賺錢而走偏鋒、鑽漏洞的手段,例如蘇丹紅風暴中,高雄津棧公司李彥廷家族開11家公司相互掩護,爲求賺大錢而使毒色素流竄全臺,就是「魔高一尺」的現象,因此政府面對持續發展中的雲端廚房「宅經濟」,絕對有必要以「道高一丈」的態度及作爲,及早爲大衆食安把關。

以美國爲例,雲端廚房在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被定義爲「製造、加工、包裝或儲存食用食品的場所」,不但得註冊還需接受FDA定期檢查,確保烹煮過程符合衛生要求;反之,若是實體餐廳,則不需要向FDA註冊,但需受地方法規和衛生局監管。

政府若要預防雲端廚房成爲食安破口,第一步應先將「雲端廚房」業別單獨登錄,而非登記爲一般餐廳或餐飲業。另外,無論中央或地方都應更重視雲端廚房的稽查作業及教育宣導,尤其不能持「不告不理」態度,坐等民衆檢舉或出現問題個案才安排稽查,畢竟民衆無法主動獲知雲端廚房制餐過程、食材衛生是否合法,政府就該主動出擊,以不時定抽查或專案稽查等手段,積極扮演食安防火牆,把關人民健康。

近10年來,國內食安問題頻傳,除了不斷出現的過期原料、過期食品個案之外,席捲全臺的大型食安災難還有先前的餿水油、塑化劑風波,以至近期的過期蛋、蘇丹紅事件,顯示政府在食安上控管不力,且拿不法業者的黑心行爲沒輒,以致屢屢無法在源頭就發現狀況,而是等到黑心產品已售出,甚至進到民衆肚子,纔開始緊急溯源,但此時民衆的健康早已受到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