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女王》中炮灰人物“逆襲”,折射出每個普通人的職場困境

“找個男人嫁了吧。”

這個月,勸退看似不產生價值的女性員工有了新的“安慰詞”。這句經典臺詞,就出自港劇《新聞女王》。不少觀衆聲稱看此劇感受到了港女不輸男性的魅力,認爲當內娛電視劇的部分女主角們還在等待男性解救時,港劇已然領先了幾個身位。

《新聞女王》是否真是成功的女性主義題材劇,我們先按下不表。在今天的文章裡,我們想先談談這句臺詞描述的“炮灰人物”——被形容成廢柴,又在劇集尾期貌似“逆襲”的唐芷瑤。

因爲她的身上,也折射出我們每個普通人經常會在職場遇到的困境——如何面對外界評價。

/《新聞女王》截圖/

被外界評價綁架的唐芷瑤

唐芷瑤是《新聞女王》劇集開頭的第一個支線人物。她聲稱從學校到職場所有人都在說她蠢。因此,她寧可當一個棋子,也需要得到一點被利用的價值感。

在劇集中,她的職場處境岌岌可危。作爲記者,所在的新聞組看不起她,從來不給她重要機會;而當下,她的人生看似終於得到了一個機會——被譽爲新聞女王的大主播文慧心給她遞來了橄欖枝,只要她做好貨車側翻的新聞,她就能被調入文組。

/《新聞女王》截圖/

在車禍現場,她爲了證明自己“行”,把一輛停在事發地點的貨車車窗敲碎,並偷走了車子的行車記錄儀作爲素材給了文慧心。事後,文慧心以取證不當,涉嫌違法將她開除。

即將離開電視臺的唐芷瑤走投無路,只好裝醉跑到前上司的樓下,她寄希望於“獻身”讓男上司重新接納他。男上司拒絕了她,並留下那句“找個男人嫁了吧”的金句。

唐芷瑤陷入窘境,而背後的本質問題正在於——她處理不好外界評價與真實自我的關係。在這一段劇情中,她在外部評價中是失利者,而職場的外部評價又涉及到利益與升職,她在焦慮和恐懼中迷失自我,寧願違法、不擇手段也要獲得正向評價。

她稱自己是庸才,認爲努力一輩子都趕不上天才。但她真的是庸才嗎?其實在她做出過激行爲前、在她看不見的背後,她仍是被兩位上司爭奪的那一個:男上司樑景仁爲了留下她和文慧心發生口角,文慧心爲了爭取她,以不開直播爲由要挾新聞總監。在劇集後期,她在事業上做出成就,甚至被封“後”,這些都說明“庸才”的評價只是相對的。

但在那個當下,她接受到的只有上司爲了打擊她、逼她在高壓下做出成績的負面評價,她無法依靠內部評價去客觀看待這些“聲音”,因此才陷入爲了得到正面評價不擇手段的陷阱裡。

唐芷瑤是幸運的,她離職後被動地換了一個環境,這反而是一個機會。因爲無法自我肯定的她,現在可以換一個外部評價體系去重新評估自己。

在劇集後期,她搖身一變成爲金融輪後 (通過在一定時間內交易商業公司股權賺取差價獲利的證券從業者,輪後指該從業者收入斐然) ,連電視臺一兩百萬的贊助金也不再看得上。可以想見,她一定賺了很多錢。她的這一轉變更是被不少觀衆稱爲“逆襲”。有了光環加身,她也開始勸告當時認真做新聞的前同事,讓她轉職,找份收入更高的工作,並嘲諷她堅持的所謂原則不過是因爲沒人給她出價。

但她也又一次內化了新的外部評價體系——把一個人的價值與其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完全掛鉤。因此,在前同事面前她有了上位者的驕傲感,纔會簡單把前同事眼中對做新聞的滿足感僅僅與“不收錢”的原則掛鉤。也纔會認爲,錢能打動任何人,只是價格問題。

這樣的唐芷瑤即便看似在世俗意義上成功了,她自認是一種進化,但其實在底層思路上絲毫沒有變——她仍舊認爲只要達成外界正面評價,(新的環境中,這種正面評價是以創造經濟價值來評估)“沒什麼放不下”。

我們捫心自問,唐芷瑤可以豁出去爲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成功、可以放棄一切只爲獲得外界正面評價的成功,真是我們人生渴望的那種成功嗎?反觀她的前同事張家妍,或許當下陷入人生低谷,但她依舊有堅定內核,也肯定自己的價值。

唐芷瑤們的困境就在於從來沒有建立起穩定的內核——身處低位時便看輕否定自己,身處高位便不可一世。她看似成功,但她脆弱的內部評價完全依靠外部構建,她也仍舊容易被更高位者PUA,被當成棋子。

/《新聞女王》截圖/

從成長開始建立堅定內核

外部評價伴隨着我們一生,沒有人例外。

在年幼時,我們會聽到各式各樣的評價與建議。如果說未成年期的外部評價我們還可以選擇不理會,也暫時不會產生後果,那麼到了成年期,外部評價則與更多東西掛鉤。達成它可能意味着拿到一次機會,獲得一次豐厚收益,但也可能意味着更容易被評價者“PUA”。

怎樣能科學地建立堅定內核,更健康地面對外部評價呢?從孩童期就開始培養批判性思維,並持續地訓練這種思維便顯得尤爲重要。

這讓我想起了前幾天課後的場景。我班裡的梓洋在課後向我吐槽:“我爸媽一直覺得我很磨嘰,動不動就拿這個說事。”

他期待我能給他一些不一樣的評價,“還他一個公道”。

“梓洋,你先回答我第一個問題。爸媽評價你磨嘰——這是事實,還是觀點?”我回他。

“當然是個觀點!”

區分事實陳述和觀點陳述,是孩子們接受批判性思維教育的“基本功”。

事實陳述,就是針對客觀事實作出的陳述。事實是客觀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事實陳述,可以用一定的客觀標準去驗證,所以有真僞,有對錯。例如:梵高是一個畫家。

而觀點陳述,表達的是人們的主觀感受、評價、推斷、建議。基於同樣的事實,每個人的主觀觀點可能都是不同的。觀點陳述,無所謂真僞,沒有唯一答案。例如:梵高是最偉大的畫家。

早在L1秋季課學習《呀!屁股》、《鴨子兔子》等,梓洋就反覆練習過如何區分事實陳述和觀點陳述。不要把別人的觀點當成是確鑿無疑的事實來接受,不要以爲別人的評價就是所謂的“標準答案”——這是讓孩子學會如何理性看待他人評價的第一步。

但這是不是說某個評價,只要是別人的觀點,我們就不用聽、不必在乎了呢?

《安妮日記》|該書亦收錄於

C計劃寒假思辨閱讀課L5

在L5寒假的《安妮日記》一書中,13歲的小女孩安妮其實也面臨着和梓洋一樣的困擾。爲了躲避大屠殺,安妮和父母、鄰居共居一室。生活空間的侷促,也放大了各種矛盾。安妮每天都高密度地面對大人們對她的各種指責和評價,爲此十分困擾。如何破解這種困擾?在課堂上,我們就教過孩子們最基本的思考方法:分析評價背後的論證。

“既然是觀點,爸爸媽媽爲什麼會這麼說?他們評價你磨嘰,背後的理由是什麼呢?”

“他們就是覺得我做作業很慢。別人可能八點能把作業做完,我總要做到十點……”

如果把爸媽的論證邏輯拆出來,會是這樣的:

理由:我做作業的速度比別人慢

結論:我很磨嘰

這個觀點到底有沒有道理呢?

先看理由本身——“我做作業的速度比別人慢”——這符合事實嗎?梓洋有點不好意思的點點頭,“確實是這樣的,“經常別人一個小時就能做完的作業,我得做兩個小時”。

但是從這個理由,能否推出最後的結論呢?做作業速度慢,能否就說明你是個磨嘰的人呢?

梓洋發現讓自己感到“不公平”的地方究竟在哪裡了:“我確實做作業速度慢,但我也有做事情很麻利的時候。像讓我做手工、幫爸爸媽媽做家務時,我動作都很快的!”

“那爲什麼做作業慢,做其他的事又比較麻利呢?”

梓洋認真地想了想說,那是因爲在他心中,作業是更重要的事。所以他會害怕出錯、會擔心被批評,每次做作業他都會反覆檢查,有瑕疵的地方他都會重做一遍。所以他的慢,並不在於故意的拖延、磨蹭,而在於他的審慎、追求完美。

這正是爸爸媽媽評價的問題所在。做作業速度慢,並不意味着孩子做任何事都慢,不應由此將孩子定性爲“磨嘰”;而他做作業慢背後可能有很多原因,也不能簡單歸因於孩子“磨嘰”。我們可以評價孩子某個具體的行爲(做作業慢),但不應輕易評價他這個人(他很磨嘰)。武斷地給孩子貼上一個“磨嘰”的標籤,阻礙了我們去探究行爲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對於解決實際問題沒有意義,反而給孩子帶來“標籤效應“:他可能會陷在這樣的評價中,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爲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比如,梓洋如果接受了“磨嘰”的標籤,他可能在自己本來不會“磨嘰”的時候,動作也慢下來。

這一次,我邀請梓洋翻出我們的課後作業,分析自己的特質:謹慎的行事方式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在什麼時候會導向壞結果,自己可以怎樣運用這個品質。

梓洋答應我,下一次上課的課前互動,他會完成這張分析表,並告訴我他的結論。

看到梓洋的行動,我知道他不會一直卡在被評價“磨蹭”的困局裡繼續煩惱了。他開始推動這個問題,並嘗試解決它。而發生改變的原因,並不取決於“被評價”這件事本身,而是他逐漸建立起來的自己的思考框架和評價標準。它們在很多時候,比“被評價的內容”更重要。

/Linn fritz/

建立自己的思維框架

一番論證後,梓洋的“磨嘰”也可以翻譯成“謹慎”。可以想見,外界對個體的評價往往是可以被“中性理解”的,全看個體的思維框架如何接納此事。

這裡我們可以再總結一下,面對外界評價的思維框架:

1、聽到評價後,先去區分這是事實陳述還是觀點陳述

2、“爲什麼這麼說”,拆解觀點陳述背後的論證

1)理由是否符合事實

2)理由能否充分推出結論

3、洞悉問題背後真正的原因,使用權衡利弊和找兼顧方案等技能去決定如何對待自己真實的特質

或許不少人都羨慕唐芷瑤創造的財富獲得的成績,但我們也需要拒絕這種贏者通吃的慕強心態。我們其實可以意識到,擁有堅實的內核,健康地面對外部評價,人也可以創造自己人生的幸福。

通往成就的路,絕不止“嫁個好男人”、或者“不找男人嫁,接受出價就能無底線”這兩種選擇。

撰文|大麥

編輯|藍方

排版|番茄

校對|袁振、許栩

最新課程

C計劃思辨閱讀課,可以引領孩子從閱讀、思辨中逐漸掌握思考工具,擁有思辨能力,讓他們能更好應對未來的挑戰。

如果想讓孩子——

懂閱讀,愛思考,善溝通,

會選擇,負責任

可點擊下方圖片體驗我們課程

歡迎掃碼諮詢

回覆[獨立思考]還可領取禮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