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媽媽快看!日本超強育兒術 養出有同理心、負責任的孩子

▲(圖/IG@kodomono_photo)

大家都知道日本是一個很有禮貌紀律民族,在先前 311 大地震的災區現場,便充分展現長期養成的國民素養,此外,他們在學術領域的成就也不遑多讓,是全亞洲培養出最多諾貝爾得主的國家。你問這到底是如何辦到的?或許,從日本媽媽家庭教養和保育園對於小細節的重視,便能看出端倪

飲食文化

1. 均衡飲食:如何讓孩子不挑食?

▲(圖/IG@satomi031003 / IG@eririn826)

講到日本飲食,相信多數人腦海浮現的一定會是精美的「日式手作便當」。這項文化源自日本人很重視均衡飲食的觀念,因此日本媽媽希望藉由可愛的角色便當,讓孩子即便面對不喜愛的食物仍然願意吃光。當孩子挑食時,日本媽媽通常會以交換條件的形式,告訴孩子如果把青菜吃完,明天就能獲得自己喜歡的菜色

▲(圖/IG@seeejistagram)

在日式家庭的飯桌上,通常會有米食、魚、豆類蔬果,相較於臺式飲食習慣肉類在日本反而是不常見的菜色,不僅關乎歷史背景,也因爲魚類富含豐富營養,裡頭的色胺酸有助於增加血清素,增進孩子的大腦記憶力創造力

另外,日本父母也非常在意孩子的腸道保健,除了補充益生菌外,味噌湯也是他們的常備湯品,曾有研究顯示體內含有一定量的益生菌,能調整健康好體質,增強孩子外在的防護力,所以幾乎每個日本寶寶在一歲前一定會喝過人生中第一碗味噌湯喔!〈給年紀較小的孩子食用味噌湯時,還是須以較清淡的調味料理〉

2. 份量有所節制:如何讓孩子在正確的時段正餐

▲(圖/Pinterest)

在飲食上,日本媽媽也很在意「不浪費食物」,相當要求孩子一定要吃光碗中的食物,也會按年紀、體格分配份量,並不會因爲孩子偏好炸蝦漢堡肉就無止境讓他們取用,維持健康之餘,也訓練自制能力。這和臺灣父母認爲「孩子願意吃就多給」的習慣相當不一樣,故在日本鮮少看見肥胖兒童。

而且大部分的日本家庭都不會在家中儲藏甜食,只有在外用餐時纔會適量給孩子享用,也儘量不讓他們養成在餐間吃點心的習慣,目的就是希望孩子能在正餐時間好好地完食。就算偶爾給予獎勵,也會選擇小份量且健康的零嘴,所以在日本的超市隨處可見分裝得宜的寶寶食品。

餐桌禮儀

用餐完畢自己收拾:如何養成孩子良好的用餐習慣?

▲(圖/Pinterest)

在日本餐廳最常聽到父母對孩子說:「把飯菜吃光,不要剩下」外,也能經常看見大人以身作則,在用餐完畢後,主動將桌上的碗盤杯子按照大小疊放,並把垃圾集中在一邊,方便服務生收拾。且日本人出外有帶手帕毛巾的習慣,因此離席後,座位時常是非常整潔有序的。

從小生長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孩子理所當然的會乖乖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把飯吃完,及養成隨手整理自己用餐空間的好習慣。

生活實踐

1. 從 0 歲開始教養孩子:如何讓孩子不隨意哭鬧?

▲(圖/IG@kodomono_photo)

教養是一項長期的行動,很多家長可能會覺得孩子上學、懂事後再教,但對於日本父母來說,縱使孩子還聽不懂也必須要從 0 歲開始落實,簡單的利用肢體指導或是透過溝通建立親子間的信任關係,都有助於奠基日後的教養基礎,這也是爲什麼經常看到日本媽媽和孩子對話

加上日本人是非常害怕帶給他人困擾的民族,當嬰兒在哭泣時,他們會快速安撫並帶離現場,待孩子漸漸讀得懂意思後,便施行教育。不過在教養時要記得不要只斥喝「不行」,而是要告訴他背後的原因和使用同理心引導,比方說:「不能任意地哭鬧,因爲這樣會影響到他人」,同時搭配真誠的眼神或是身體接觸的安撫。

2. 做好本分爲自己負責:如何培養自主自立能力?

▲(圖/IG@kodomono_photo)

從家裡進入保育園〈類似臺灣的幼稚園〉後,老師會嚴格要求家長放手讓孩子成長,訓練他們自行穿脫衣物、收拾玩具、相互照顧,從小地方培養守本分的紀律,建立孩子自主的能力,將來也會較有競爭力。這和臺灣父母幫孩子背書包的文化有着天壤之別!

不只上述這些,還有像是冬天赤腳、穿短褲,感冒前期不任意開藥,只爲鍛鍊孩子強健的身體等等,都可以看出日本父母和社會於教養層面的注重。或許要百分之百的完全參照,對「習慣將孩子保護得很好」的我們來說的確有難度,但可以選擇折衷嘗試,先從別那麼心疼孩子,凡事都幫他們做好開始。

本文部分內文參考自:《日本媽媽的聰明育兒術》

延伸閱讀:

讓孩子學會控制情緒試試德國爸媽 3 大教養原則

別什麼都幫孩子做!學習日式教養,讓孩子學會獨立、負責任、愛乾淨

※本文由女子學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https://share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