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胡振華:堅持的力量
新華社北京11月7日電 有人說,不是因爲看到希望才堅持,而是因爲堅持纔看到希望。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三個關於堅持的故事。
我手上拿着的,是一枚志願者徽章。它的特別之處在於,這是一位80歲老人送給我的。去年我採訪她,當她得知我們都做過北京奧運志願者時,她摘下了自己胸前的徽章送給了我。
令我慚愧的是,我只做過一時的志願者,她卻堅持了16年。
她叫蔡秀蘭,大家都親切地叫她蔡奶奶。2008年,在做了7年志願者後,蔡奶奶來到北京市志願服務聯合會參與志願工作。
然而,第二年,蔡奶奶被查出乳腺癌。手術後她堅持回到了志願者崗位,用堅強的意志和病魔抗爭。
蔡奶奶的慈愛豁達、樂於助人深深感染着身邊的志願者們。有人工作上有壓力,主動跟奶奶訴說;有人找對象了,拿着照片讓奶奶“把關”;有人離開北京兩年後,突然打電話說:“奶奶,預報明天北京下大雨,您別出門做志願者了。”還有人離開志願者崗位幾年了,仍回來看她,說:“奶奶,我想你了,我想抱抱你。”
蔡奶奶成了衆多年輕志願者的奶奶。在耄耋之年,病痛纏身,停留在她腦海裡的不是病魔,是愛,是愛讓她堅持,是愛給她力量。
今年我去探望她,奶奶說:“志願服務給了我第二次生命。志願服務值得幹,值得好好幹,值得一輩子幹。”
我告訴她,我申請了市志願服務聯合會的註冊志願者,我會自豪地帶上她送我的徽章。
有一種堅持,叫大山裡的堅守。
今年6月,我參加中國記協組織的扶貧主題調研,來到甘肅隴南,認識了一個叫張璇的基層幹部。
2012年,張璇成爲隴南雞峰鎮長溝村的大學生村官,第二年被推選爲村黨支部書記。
那裡是秦巴山集中連片特困區。她到任前,長溝村沒有一條水泥路,農產品要運出大山,一靠馬馱,二靠人背,別無他路。
一上任,張璇先修路。路修好了,怎樣脫貧致富呢?她想到一個辦法:電商扶貧。山村雖窮,特產不少,有蜂蜜、土雞、中藥材等等。
然而,轉變村民觀念和開展電商營銷,可比修路難多了。由於山大溝深,村民對電商抱着懷疑態度,網店更是無人問津。
張璇咬牙要把這條路走通。當一起畢業的同學坐在舒適的辦公室裡時,她的辦公室在田間地頭、在山溝裡、在農戶家。有幾次,她去農戶家收購土特產,好不容易裝了一籃子土雞蛋,因爲山路溼滑,人摔倒了,雞蛋全破了。她跌坐在碎雞蛋旁,忍着淚,爬起來,提起空籃子,又挨家挨戶收集。
在她的帶動下,全村52戶有38戶加入了電商扶貧項目,貧困人口從2013年底的60人減少到去年底的7人。
有位老人家,因爲張璇爲她家辦了實事,經常默默地放幾個雞蛋到張璇房間的窗臺上。
還有一些堅持,因其艱難,更顯勇毅。
我採訪曾任三明醫改領導小組組長的詹積富,他以醫藥反腐爲突破口,大刀闊斧切斷藥品耗材利益鏈,受到輿論關注。
我問他:“推動三明醫改你退縮過嗎?”他斬釘截鐵地回答:“沒有,因爲中央爲敢於擔當的改革者擔當。”三明醫改引起中央重視,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一次會議聽取了福建省三明市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情況彙報。
其實,三明醫改並非一帆風順,改革者在與有形和無形的利益集團的較量中,蹚雷涉險,步步驚心。
無孔不入的醫藥代表和代表背後的代表,不會善罷甘休。“三明醫生都跑光了”“三明模式註定失敗”等不實言論,一時甚囂塵上。詹積富承受了巨大的輿論壓力。
有人問他:別人不敢踩的“地雷”,不敢捅的“馬蜂窩”,你爲什麼要碰?也有人勸阻他:別傻了,何必得罪那麼多人。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一次,在強大的壓力面前,詹積富把自己關在書房一夜未眠,年近六旬的他哭了。
但他依然選擇堅持。他告訴我:“醫改是爲百姓改的,決不能因利益集團的阻撓而止步。”
“我就像是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一隻螞蟻。”詹積富自嘲道。我告訴他,千千萬萬的螞蟻聯合起來,也能拖着火車跑。
爲社區羣衆堅持,爲山區百姓堅持,爲醫改大業堅持,蔡奶奶、張璇、詹積富,他們讓我看到了堅持的力量,看到了服務人民的價值。
作爲記者,我們堅持:
堅持用心用情,把根深深紮在人民羣衆的土壤裡,讓報道獲得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堅持用心用情,堅守職業道德,向社會不斷傳遞正義、正直與公平的力量。
(原標題:新華社記者胡振華:堅持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