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全媒+|浙川攜手 產業提升賦能巴蜀大地鄉村振興

新華社成都6月2日電 題:浙川攜手 產業提升賦能巴蜀大地鄉村振興  新華社記者周以航、蕭永航、李晨曦  通向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咱裡村傘崗坪房車營地的路上,“杭甘攜手,山海情深”的標語引人注目;四姑娘山景區內,“德清小金一家親”的立牌立在兩棵依偎而生的古樹旁……在四川,這樣的畫面並不鮮見。  2021年,新一輪浙川對口工作開啓,助力四川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今年6月,本批次155名掛職幹部結束援川。三年來,浙川兩地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通過產業合作、勞務協作和消費幫扶等形式帶動巴蜀大地鄉村振興。  走進“金東—丹巴巾幗共興工坊”,十位身穿民族服飾的藏家繡娘在直播鏡頭前忙碌着,一根根紅繩在她們的指尖纏繞翻飛,短短几分鐘就成爲一個個結實鮮豔的中國結。甘孜州丹巴縣墨爾多山鎮前進村村民張光芬告訴記者,每天忙完農活她就在家編中國結,從去年10月至今,她一共掙了5000多元。  丹巴縣地處川西高山峽谷區,村民居住分散,農村剩餘勞動力相對較多。針對這一特點,藉助對口支援地浙江金華市中國結編織技藝和產業發展優勢,“直播+中國結編織”來料加工產業發展模式應運而生,助力老百姓居家靈活就業。  完善的培訓機制和訂單保障持續激勵着村民走進“共興工坊”。由金華企業家、高校老師、大學生等組成的優質講師團免費培訓村民中國結編織、直播營銷技能,與浙江義烏小商品市場的對接讓丹巴的中國結得以銷往海內外。  從金華到丹巴掛職縣政府辦公室副主任的李文偉介紹,自2022年10月首期培訓班開辦以來,共組織直播、來料加工培訓班5期,建設來料加工基地10個,培訓藏家繡娘3000餘人次。  在四川南充市南部縣東壩鎮大乘庵村“梅橙香貨”種植基地,負責人羅強承包了近千畝果園,自創“土木工橙”晚熟柑橘品牌。此前他的晚熟柑橘品質雖佳,但沒有形成良好品控,競爭力不強。溫州市的“造血式”幫扶爲他解了燃眉之急:果園裡建成了可控光、控溫、控溼的光伏大棚和水肥一體化系統,省水、省肥、省人力。  除了科技賦能,溫州還着力促進南部縣晚熟柑橘產業規範化發展,推進打造晚熟柑橘產業園“愛媛橙”高端示範園、節肥降耗科技示範基地,並在南部縣全域推廣綠色生產認證工作,帶動服務20萬畝柑橘基地。2023年至今,以晚熟柑橘爲代表的南部縣特色農特產品銷售額已超過1.1億元。  “我們緊緊抓住‘兩品一渠道’,品質做好、品牌打響、有了銷售渠道,能穩定增收,這才叫真正的‘共富’。”浙江掛職幹部、南部縣副縣長朱城說。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冒水村從2011年開始發展玫瑰產業,當時玫瑰製品以花茶、精油等初級產品爲主。浙江湖州德清縣助力小金玫瑰產業結構調整、產業模式升級,對育苗、種植、基地建設、加工、農旅結合等全產業鏈給予智力、技術、資金支持。“新的玫瑰製品研發出來了,荒地變成了玫瑰種植、加工基地,許多村民從萬元戶變成了十萬元戶。”冒水村黨支部書記陳望慧欣喜地說。  浙江掛職幹部、小金縣副縣長翟金堅表示,整村風貌改造、“數字鄉村一張圖”、青年人才培訓等舉措在冒水村落地,“共富村莊”發展模式正在成型。  截至2023年底,小金縣玫瑰種植面積達1.5萬畝,輻射13個鄉鎮46個村3300餘戶,其中脫貧戶1058戶,玫瑰產業綜合產值達5000萬元。  據介紹,近三年來,浙江在川實施幫扶項目2481個,幫助打造鄉村振興示範村125個。鄉村美、農民樂的新農村畫卷在秀美山川中鋪開,一曲曲友誼讚歌在巴山蜀水間迴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