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森林康養 賦能鄉村振興

原標題:發展森林康養 賦能鄉村振興

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環節,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抓手,也是廣大農民羣衆致富增收、增強發展內生動力的現實需要。山西省山區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優質的森林資源,是發展森林康養的優選之地。發展森林康養產業,創新了山區鄉村生態振興和產業振興路徑。森林康養產業不僅可以提供多層次、多種類、高質量的森林康養服務和產品,提升森林資源的內在價值和綜合效益,而且能夠增進民生福祉,推動山區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強山區鄉村生態文明建設,豐富和拓展我國健康產業。

森林康養是山區鄉村產業振興的“金點子”

森林康養是以森林生態環境爲基礎,以促進大衆健康爲目的,將森林生態資源、景觀資源、食藥資源、文化資源與醫學、養生學有機融合,開展保健養生、健康養老等服務活動。發展森林康養產業是大健康產業發展的重要內容,是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手段。要藉助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資源優勢,牢牢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生態保護與森林康養融合發展之路。

森林康養有利於調節人的生理機能和心理狀態,促進人體免疫力和抵抗力的提升。可以開展保健養生、康復療養、健康養老、休閒遊憩、健身運動、健康教育等活動和項目,打造多層次、多元化、多類型的森林康養產業格局,形成“森林康養+N”產業集羣。比如,森林具備良好的生態環境,綠色植被覆蓋率高,富含負氧離子和植物精氣,具有顯著的康養療愈功效和心理治癒功能,適合開展特色休閒旅遊、心理療養、養老養生等活動,設置森林瑜伽、有氧太極等運動康養課程,打造“森林康養+休閒養生”產業模式。

森林擁有豐富的植被資源和野生動物資源。可以藉助中醫藥的傳統優勢,培植森林康養食材,種植中藥材,研發森林食品、保健品等與中醫藥相結合的產品和服務,打造“森林康養+中醫養生”產業模式。森林物種資源豐富,是自然知識的寶庫,也是開展自然生態教育的絕佳之地,以探索自然爲目的建立研學基地,開設野外課堂等自然科普課程,打造“森林康養+自然教育”產業模式。

我省山區鄉村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藉助於現代科技手段全方位融合景、人、史等多種要素,可以將自然景觀、文化景觀和旅遊融匯於康養中,以文化元素提升森林康養的知識含量,打造具有地方品牌特色的“森林康養+文化旅遊”產業模式。森林康養產業通過深入挖掘自然資源的多種潛在價值,拓展生態資源的經濟價值,逐漸成爲鄉村經濟新增長點和重要支柱產業,促進農業農村提質增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動山區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

森林康養是山區村民增收的“錢袋子”

發展森林康養產業,可以增進民生福祉,讓人們享受生態紅利,提升人民羣衆的健康生活品質。

發展多元化的森林康養產業,能夠帶動鄉村就業、創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比如,晉城市陵川縣丈河村,村民以資產、資金入股方式加入森林康養基地建設中,參與產業收益的分紅,以合作化方式爲康養基地的遊客提供安全、放心的生態食材。丈河村森林康養產業可以創造多元化的就業崗位,爲村民就近就業提供了機會,而且能夠以家庭工廠、手工作坊等方式生產、製作、銷售農副產品、傳統文化工藝品,增加村民收入。

發展森林康養產業,能夠促使城市資金、人才等生產要素聚集林區、流向鄉村,完善科普宣教、大衆健身、生態公廁、供水供電等設施,補齊鄉村基礎設施相對落後的短板,促進教育資源、醫療衛生資源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逐漸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發展森林康養產業,提供豐富、優質、多樣的森林生態產品和服務,滿足老年人健康養老、年輕人拓訓健身、青少年自然教育的需求,釋放心理壓力,提高身體免疫力。清新的空氣、清澈的水質、清潔的環境等生態產品滿足了人民對美好生態環境的需求,增強人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創新了健康產業發展的路徑。

森林康養是山區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路子”

發展森林康養產業,可以促進鄉村生態振興,推進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森林康養產業以原生態方式打造康養基地,在不破壞森林植被的前提下,開發利用森林資源、自然景觀,探尋生態文明建設的綠色路徑。比如,呂梁市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原生態佈局、純自然方式建設大東溝森林康養基地,不動一林一地,不毀一草一木,呈現原汁原味的千年林場景觀。大東溝森林康養基地守護山區鄉村的綠水青山,以發展生態生產力推動鄉村整體生產力發展,實現鄉村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協同推進、相得益彰,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讓人民羣衆在綠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森林康養堅持保護與開發並重,在開發、利用野生動植物資源中推進野生動植物資源優化發展和保護,提升了鄉村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促進了鄉村生態系統保護體系的完善。

人們對森林康養逐漸形成全面、科學的認知,創新傳統養生文化、森林文化、鄉土文化,繁榮康養文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在鄉村落地,在農民心中生根發芽,在實踐中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

(作者:魏濤,山西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來源:山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