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鄉愿景》聖母醫院打造部落廚房 泰源幽谷 老是活力旺

阿公、阿嬤動起來,健康活力站的長輩們展現活力。

在喜樂農場上,返鄉的高秋美正忙着整地準備春耕。

婆婆媽媽們中午圍着圓桌吃飯,老人家胃口特好,幾乎是秒掃餐盤。

老人家學習做編織手工藝,動動手也動動腦。

68歲黃河清載着熱騰騰的便當,送餐給獨居老人。

動員令

沿着藍色東部海岸公路到東河橋,轉進隱身海岸山脈的泰源幽谷,出身部落的年輕社工員瓦贛敲響晨鐘,一羣銀髮族堆滿笑容做着健康操,午餐時更是秒掃餐盤,老人家開心地說,大家在一起吃飯,胃口特別好。這裡是臺東聖母醫院爲照顧當地弱勢、獨居老人打造的部落廚房、健康活力站,讓他們聚在一起,合力做美麗的事。

義工送餐獨老開心

泰源幽谷包含泰源、北源、尚德3村,早期僅有小馬隧道對外聯絡而與世隔絕,統稱「洞內」,人口老化、外移情況嚴重,又常被政府社福資源忽略,臺東聖母醫院看見當地需求,2013年利用教會閒置空間建置部落廚房及健康活力站,改善部落生活。

活力站關鍵人物是33歲的在地阿美族年輕人瓦贛,也是部落老人們的依賴,泰源部落因爲年輕人與新老人、舊老人的熱情投入,有了巨大改變。

清晨8時許,瓦贛依例敲響教堂鐘聲,也喚醒沉睡中的泰源幽谷,與年輕義工做早禱時,部落廚房廚師也開始忙着爲100多位獨居老人準備飯菜、送餐,送餐員平均65歲,都是當地人,68歲的黃河清笑說:「我們是新老人照顧舊老人。」

新老人照顧舊老人

「我要去上課了!」95歲的李英妹開心騎上電動機車,來到健康活力站,此時已聚集30多位老人家,居家服務員一一爲阿公、阿嬤量血壓,李英妹是當中年紀最長的,子女都在外地打拚。她說,自己一個人整天關在家裡很無聊,最期待的就是每週2次到站裡,跟朋友們相聚。

在老師帶領下,老人家們動手動腳做起健康操,個個元氣十足、笑容滿面,中午所有人圍着圓桌吃飯,沒多久就盤底朝天。鄭阿嬤笑說,以前都是自己帶餐盤,現在改圓桌,比較有家的感覺,「人一多,胃口也好很多呢!」

瓦贛說,許多老人家享受聖母醫院送餐服務,覺得該有所回饋,但因年長無力耕種,農田早已荒蕪,2013年底由現已過世的頭目李新木號召,14位長輩無償提供7甲土地,由志工耕種,翌年張榮發基金會捐助耕耘機等大型機械後,農場規模更擴大爲41位長輩、提供21甲農地,統稱爲「喜樂農場」。

每天提供千份便當

喜樂農場第1期共收成20公噸「恩典米」,由聖母醫院物流中心統一分配給全臺東8箇中央廚房,每天做成1000個便當,供餐給1000位獨居老人,提供農地的長輩對於自己無法耕種,卻還有貢獻能力,都相當開心。

聖母醫院院長陳良娟說,他們發現部落長輩對於設站有強烈意願,加上在地年輕人瓦贛的投入,透過阿美族清楚的年齡階層制度、共享社會的文化特性,從旁提供資源,才得以讓泰源這個據點快速建立起來,「這個站,其實是由老人家們自己做主人!」

有尊嚴的長照模式

陳良娟指出,雖然政府規畫的長照2.0很全面,但聖母醫院在泰源的長照模式,全是跟長輩們一起討論出來,是最自主、尊嚴、有活力的老人照護模式。

聖母醫院的進駐也增加在地就業機會,已有13位年輕人回部落擔任專職人員,瓦贛也召集青年會定期聯繫,部落有大活動就回來支援,即使不能回來,也會關心部落大小事。

43歲的高秋美原在北部當板模工,3年前爲照顧年邁父母返鄉,便投入喜樂農場農務工作,她說:「能就近工作兼照顧父母,看到父母每天笑顏逐開,真的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