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鄉動員令-八里 長坑國小幫稻忙 長福米 愛相隨
歡喜收割長坑國小推動食農教育,師生與社區志工齊力收割。(長坑國小提供)
長坑國小讓學生插秧、施肥、曬穀全部自己來,學生更懂得珍惜。(長坑國小提供)
動員令自己的米自己種
淡水河左岸的八里近年積極開發,農田面積正急速縮減。長坑國小旁一大塊農地後繼無人,地主阿伯堅持「祖先留下的地要繼續種下去」,寧願無償出借給學校作食農教育。這份跨世代情誼不僅延伸出學校自有品牌的「長福米」,也形成新的社區意識。
「一開始他們插得歪七扭八,阿伯補秧苗補到爆氣啊!」長坑國小教導主任林淑貞笑着回憶最初帶學生插秧的情況,四肢不勤五穀不分的孩子「幫稻忙」變成「幫倒忙」,讓阿伯哭笑不得。
秧插歪 地主哭笑不得
長坑師生口中的阿伯是現年76歲的洪吉三。他年歲漸長,九分地管理起來力不從心,下一代也都沒有意願承接,2008年起釋出三分地給學校。阿伯借地之外,義務協助學校做田間管理,學生只要負責插秧、施肥與收割。2013年起師生全面接手自己來,並將慣行農法改爲自然農法。
洪吉三指出,這兩年重劃加速,「這塊田地已經是八里最後一塊稻田」。過去也曾有人與洪吉三接洽,只是他不願祖先的地拿去蓋房子,強調「就是不能賣啦,能種多久是多久啦」,甚至熱心向區公所申請用焚化爐回饋金補貼學校利用他的地來種稻。
長坑國小的稻米一年一作,農事體驗課一學期至少10小時,由各班各自安排時間執行,八月稻米收割後十月改種蘿蔔。每個人用汗水辛苦換來的稻米和蘿蔔糕都可以帶回家享用,多餘的會送至鄰近的樂山教養院、八里療養院分享,或在小農市集或社區活動義賣,爲學生的畢業典禮和畢業旅行籌募資金。
農事之外,師生在課堂外花盡心思逐一解決問題,像學校志工與家長集思廣益發明一種「尺」,讓一排三名學生能同時拿着一支水管並按水管上記號插秧,徹底告別插秧插歪的困擾。鄰居李月娥長期熱心學校事務,她和志工隊長郭麗美異口同聲說,「有了這塊地學校和社區的互動多了,家長的參與也多了。」
一羣農事生手不灑化肥、不施農藥種田毫無疑問是「越級打怪」。林淑貞說,他們一路
走來跌跌撞撞,最主
要問題在於農地面
積
太小、太遠叫不動大型機具,每次都得等鄰近其他區大塊農地都忙完了才輪得到他們。而長坑一年收成約1700臺斤的米,由於量太少碾米廠也很難幫忙,最後曬榖也只好自己來。
越級打怪 收服全社區
長坑利用新北市環保局的補助邀請講師到校進行有機農業課程,校長鄭旭泰指出,校內老師願意一起去外面上有機課程,一旦老師參與率高,推動食農教育更容易。阿伯開放更多土地給社區認養種菜,學校每年三月底插秧也開放給社區,去年來了200多人,儼然成了社區的大事。
洪吉三認爲,小孩種田最困難的其實不是體力活,是他們對大自然和農事全無概念。果然初期學生鬧過不少笑話,曾經他們連土塊和石頭都不會分,把整個土塊丟掉,就連基本功除草也亂拔一通,讓師長不禁問他們「是在拔草還拔菜?」
讓孩子成大自然低頭族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林淑貞對學生的成長十分驕傲,她說,學生漸漸開始珍惜食物,與土地產生感情、尊重自然,而且基本生活技能都學會了。她說,特別是六年級生已經深刻體會自食其力的意義,「他們只有9人,爲了畢業旅行很努力籌經費,很自立自強。」
適度休息的土地活力滿點,爲當地帶進蓬勃的生機和人氣。林淑貞說,他們要讓更多人接近土地,與其讓孩子變成手機低頭族,不如讓他們變成大自然低頭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