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鄉動員令》酪梨籽換新裝 翻轉石子瀨

臺南市大內區石子瀨社區發展協會志工帶參訪團體到酪梨園採果。(臺南大內石子瀨社區發展協會提供/劉秀芬臺南傳真)

以甜根子草製成的手抄紙,每張都獨一無二。

臺南市大內區石子瀨社區推出的酪梨籽拌麪,最近在臺南市長的促銷下,賣得嚇嚇叫。(臺南大內石子瀨社區發展協會提供/劉秀芬臺南傳真)

動員令

臺南市大內區酪梨種植面積全臺第一,有「酪梨的故鄉」美稱,大內石子瀨社區近年推廣在地特色產業,除將原本無用的酪梨籽賦予新生命,變成熱銷商品「酪梨籽面」,也把早期引發水患的甜根子草化身爲精緻的手抄紙筆記本,以循環經濟爲社區帶來更多就業機會,吸引青年返鄉、帶動地方創生。

賦予裂果新生命

石子瀨社區由石湖、石林及石城3個裡組成,是大內區最大的社區發展協會,人口有3400多人,社區居民以務農爲主,聚落裡還留有大量的三合院老屋,最知名的景點就是彩繪村,大內女婿Kevin自發性爲社區彩繪,可愛的圖案吸引許多遊客前往拍照打卡。

由於大內區七成屬低海拔山坡地,農民以種植芒果、酪梨、木瓜、芭樂、火龍果等水果爲主,其中酪梨栽種面積達160公頃,產量約2000公噸,約佔全國總量的1/3。

大內區長李賢村表示,以往農民們只會種不會賣,想要發展酪梨產業困難重重,爲此區公所在每年夏季舉辦酪梨節協助促銷。但農民販售酪梨鮮果時,賣相不佳或裂果的酪梨往往被丟棄,爲幫助酪梨農減少損失,石子瀨社區發展協會近年收購取籽研發日常生活用品,增加農民收益。

石子瀨社區陸續研發出酪梨籽面、酪梨籽茶包、酪梨皁、酪梨防蚊液、酪梨籽蛋卷等產品,不僅解決農民煩惱,製作過程中也提供社區居民就業機會,同時辦理在地特色料理課程,聘請老師教授製作酪梨餐點,讓社區居民一起上課,學習如何將料理精緻化,以酪梨入菜,或應用在麪包、水餃、糕點,成爲各團體在夏天酪梨產季前往石子瀨社區旅遊參訪時,最期待品嚐的在地風味餐。

酪梨產季結束入秋後,曾文溪畔兩旁甜根子草大量開花,一片白茫茫猶如秋雪,位於曾文溪畔的石子瀨社區,往往吸引大批遊客前來賞花。但甜根子草、曾文溪,早期可是讓居民恨之入骨的地方二害,因爲甜根子草在溪畔蔓生阻礙水流,加上石子瀨社區地勢低窪,每逢颱風豪雨就成災,30年來淹過無數次大水,在地居民「淹水淹到怕」,許多民衆家裡只有木椅沒有沙發。

石子瀨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曾博揚說,爲發展地方特色,他聘請工藝老師指導社區志工,以甜根子草梗製成迷你文武神轎當成展示品,也敬獻給附近廟宇。

甜根子草變身藝品

志工到曾文溪畔採收甜根子草,風乾裁切後製成原料備用,過程中不但活絡社區居民之間感情,以甜根子草結合竹編製成的筆筒、墊子、盆栽籃、拍打棒、迷你掃把等藝品,不僅發展出在地特色文創產業,也替社區增加收入。

去年社區再接再厲,與臺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系專任助理教授陸佳暉合作,以甜根子草爲原料製成手抄紙,乾溼不同的葉子產生綠、黃、褐不同色澤的紙張,再以針線縫製成記事本、筆袋,因作工精美有質感,受到誠品書店青睞,希望社區趕快商品化上架販售。

吸引青年返鄉發展

曾博揚說,社區以「循環經濟」觀念發展在地特色產業,無論是社區環保回收站、社區老屋整理活化再利用,或是把廢棄的酪梨籽製成面,甜根子草搖身一變成爲精緻的手抄紙記事本,不僅帶動社區發展,也希望有意回鄉發展的青年,共同爲家鄉發展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