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便是痔瘡還大腸癌?醫揭2特徵辨別:恐同時發生
痔瘡和大腸癌都可能出現血便,兩者到底該如何辨別?(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痔瘡和大腸癌都可能出現血便,兩者到底該如何辨別?對此,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鍾雲霓指出,若排便出血並混雜奇怪的黏液及腥臭味,且經常發生,就可能不是單純的痔瘡。但她也提到,每年都會揪出1~2個案例,其實是合併痔瘡與直腸癌。建議一旦出血超過2周仍未結束,最好進一步就醫檢查較安心。
醫師鍾雲霓在《健康晚點名》節目上分享,若要靠自行來判斷是痔瘡或大腸癌,其實不容易。原因就在於痔瘡可能與大腸癌或大腸息肉的位置很相近,都在低位,因此當解出鮮紅色血便時,有時可能是從息肉或癌症而來,也有可能是痔瘡所致,甚至可能兩者都有。
鍾雲霓接着說,大腸長約150公分,在體內呈現一個「ㄇ字型」,出血位置越靠前,血液顏色會越深,因混雜了越多的黏液;而越接近肛門口,則會越呈鮮紅色。她說,通常會有1個準則,若今天排便出血,伴隨奇怪的黏液、腥臭味,且經常發生,就可能不是單純的痔瘡。
鍾雲霓表示,假如排便時,有痛感就更不怕是癌症,或是沒有痛感就只有單純鮮紅色的血,滴一下在馬桶裡,或擦拭時有一灘血,就比較像是痔瘡出血造成,可以稍微安心再觀察看看。
然而,鍾雲霓說,每年在診所都可能揪出1~2位其實是合併痔瘡與直腸癌的案例。因此,當發現出血超過2周都未好轉,跑一趟門診是不會錯的,檢查一下也能比較放心。
除了排便出血外,鍾雲霓先前提醒,假如發現排便習慣改變、裡急後重感、糞便變細,以及體重明顯下降,可能代表腸道內有腫瘤正在醞釀中,應儘快就醫去做篩檢,千萬不要輕忽。
國健署呼籲,40歲以上有家族史,尤其一等親有過大腸癌或1公分以上大腸息肉,應每1~2年就進行1次定期檢查;且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在30歲時就可做第1次的大腸鏡檢查,之後每5~10年進行篩檢,以減少憾事發生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