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牙咬不住!戽斗男開刀變美男

口腔牙齒咬合困難,在門診中經常可見。醫師提醒,早期診斷與治療很重要。(圖/華人健康網)

華人健康網 記者張世傑臺北報導

外胚層增生不良症」是一種罕見的遺傳性疾病患者常因口腔咬合困難,及戽斗型外觀而飽受困擾。1名16歲的少年阿偉,罹患「外胚層增生不良症」,只有20顆類似乳牙小牙齒,喪失咬合能力,幸好臺北慈濟團隊仔細評估,擬定治療計劃,讓阿偉終於能細嚼慢嚥品嚐食物,外觀也搖身一變成美男。

臺北慈濟醫院口腔齶面外科主治醫師許博智指出,16歲阿偉到慈濟就醫時,上齶後縮、下齶前凸,眼睛略有斜視,外型讓他沒自信外,一般的小牙症狀只有2到3顆,但他全口20顆牙全都細細小小像乳牙,咬合比老人更辛苦,出生以來從沒咀嚼過,遇到食物只能硬吞。

口腔截補骨恢復咬合

由於阿偉狀況罕見,因此特組成跨科團隊,利用3D模擬重建、共同擬定治療策略手術前首先評估患者口腔咬合問題,模擬怎麼樣把齶骨推回應該有的位置,經過術前正確評估,醫療團隊做了上齶骨截骨術、下齶骨截骨術與下巴整形手術,因此在術後,患者可立即得到正確咬合功能,也有很好咀嚼食物能力。

術後阿偉擺脫厚鬥人生,終於重拾咀嚼能力,18歲這年實現了細嚼慢嚥的夢想,也從老態龍鍾的外型,脫胎換骨成自信美男。這項成功的治療案例發表在全球著名的顏面整形論壇上,獲得美、日與歐洲專家詢問與肯定。

遺傳疾病:外胚層增生不良症】

診斷:常以臨牀表現,或特殊的面部表徵來診斷,但在新生兒時期,因爲毛髮較少,也尚未長牙,較難以牙齒、毛髮的缺少或缺失爲診斷依據,通常要到6至9個月大或孩童時期才較易判斷。此外,亦可利用基因檢查來診斷,約95%之患者可在EDA基因找到其突變點位

治療: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只能採用支持性療法。由於患者不會流汗家中學校工作地點必須裝有空調系統,以避免無法散熱而使體溫過高;另外,大多數的患者的牙齒髮育不良或缺乏牙齒,應儘早給予牙齒矯正治療並安裝假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