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債市年度報告出爐,與內地聯動加深,北向通成交額增長24%
財聯社3月28日訊(編輯 劉晨)昨日,香港金融管理局發佈了《2023年香港債券市場概況》。據財聯社梳理,在全球主要央行的加息之年,由於內地離岸債券發行額減少,在香港發行的G3 (歐元、美元、日元)貨幣債券按年減少41%,至524 億美元。不過,去年港元債務工具同比增加4.9%至9,485 億港元,債券通“北向通”日均成交額按年增加24%。
據統計,在2023 年港元債務工具發行中,政府的港元債券發行額增至1,063 億港元(136 億美元),其中零售綠色債券佔200 億港元(26 億美元)。截至2023 年底,未償還港元債務工具總額爲14,875億港元(1,904 億美元),升幅11.6%。
人民幣債券方面,整體而言,在香港發行的離岸人民幣債務工具未償還總額由2022 年底的9,132 億元人民幣(1,285 億美元)上升2.8%,至2023 年底的9,388 億元人民幣(1,321 億美元)。新增量上,香港離岸人民幣債券在2023 年的發行額按年增加18.2%,至7,858 億元人民幣(1,106 億美元),年內非存款證債務工具的發行額爲3,981 億元人民幣(560 億美元),較2022 年增加35.4%;存款證發行額在2023年增加4.5%至3,876億元人民幣(546億美元)。
由於發行量有所增加,離岸人民幣非存款證債務工具的未償還總額於2023 年底按年增加16.8%,至7,063 億元人民幣(994 億美元)。相比之下,離岸人民幣存款證的未償還總額較上年減少24.6% 至2,325 億元人民幣(327 億美元),部分由於有一定數量的短期存款證在2023 年間發行並在同年到期。
主要央行在2023 年的加息行動,繼續遏抑全球G3貨幣債券發行。2023 年,在香港發行的G3 貨幣債券按年減少41%,至524 億美元,主要是由於內地離岸債券發行額減少所致。儘管如此,香港仍然穩佔亞洲區G3 貨幣債券首次發行額的最大比重。截至2023 年底,香港的未償還G3 貨幣債券總額爲6,272 億美元。
作爲內地地方政府及企業的主要發債樞紐,2023 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在香港連續第三年發行共值50 億元人民幣的離岸地方政府債券,包括21 億元人民幣綠色債券及20 億元人民幣社會責任債券。同年,海南省人民政府亦在香港發行第二批共值50 億元人民幣離岸債券,包括綠色、藍色及可持續發展債券。
爲進一步支持中資企業進行跨境融資,並推動香港債券市場的多元化發展,金管局於2023 年10 月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簽署諒解備忘錄12,當中重點合作領域包括:1)支持中資企業在港發債,並提供政策便利及支持措施;2)聯合舉辦推廣活動,以增進市場參與者對相關政策的瞭解;3)推動香港債券市場(包括綠色和可持續金融市場,以及點心債市場)的多元化發展。
債券通“北向通”仍是境外投資者進入內地在岸債券市場的主要渠道,佔2023 年境外投資者在內地銀行間債券市場年度總成交額的66%。2023 年“北向通”交易繼續增長,日均成交額按年增加24% 至超過400 億元人民幣。2024 年1 月,金管局聯同中國人民銀行公佈進一步開放所有已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境外機構投資者( 包括債券通投資者) 參與境內債券回購業務,並擴大金管局人民幣流動資金安排的合資格抵押品名單,以涵蓋在內地發行的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
作爲安全高效的金融市場基建,截至2023 年底, CMU(債務工具中央結算系統) 受託資產總額超過4 萬億港元,當中在香港發行的債券總額等值約3 萬億港元。存放於CMU 的債券中,超過三分之一是以離岸貨幣(包括離岸人民幣、美元及歐元)計價;其等值由2020 年的4,100 億港元等值大幅上升至2023 年的10,290 億港元等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