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教師的4個進階路徑
成長路上,我深知,自己的行囊裡必須裝着兩個看似矛盾卻統一的東西:一個是“狂熱”,只有達到癡迷的程度,纔不會覺得過程的辛苦;一個則是“冷靜”,坐得下來,靜得下去,以樸素的心態面對功利之風。
來源 | 《中國教師報》名師版
作者 | 王章材 特級教師
湖北省棗陽市吳店鎮第一中學教師
回望自己從一名普通鄉村中學語文教師起步,逐漸成長爲“特級教師”“湖北名師”的專業成長之路,應歸結於我咬定教學、閱讀、寫作和名師工作室四個進階路徑不放鬆,從而經歷了豐富的教育生活。
亦步亦趨教學路
1997年,我成爲鄂西北一所偏遠山區中學的語文教師。那時,教師生活貧乏而單調,看電視成爲僅有的娛樂方式,依稀記得央視當時有一個羣衆互動節目,叫作“激情廣場大家唱”。
我希望自己的語文課堂也是“激情廣場”,讓激情燃燒,讓智慧碰撞,讓心靈飛翔。每堂課,我都像打了雞血一樣,山裡的樹根、路旁的野菊花、家裡的老瓷器都成了課堂上的道具。當時我的課堂熱熱鬧鬧、沸沸揚揚,卻浮於淺表而不自知。
直到一次與學生閒談,我才得知他們只記得我漂亮華麗的語句導入、誇張的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還有洋溢的青春激情,卻不記得我說過的話,也體悟不到有效教學。聽後,我臉紅了,開始關注真正的語文教學之道。
爲了提高教學水平,我係統學習語文名師的“六步”教學法、“三主四式”導讀法、“板塊式、主問題、詩意手法”閱讀教學法等。那段時間,我如同一棵小草瘋狂汲取陽光、養料和水分,向下紮根,向上突破。
當時我沒有走進名師課堂的機會,便在網上大量蒐集名師的上課視頻。我發現名師上課除緊貼學情外,都採用了相應的語文教學專業方法。
於是,我大力挖掘語文教學專業方法這座寶藏,從模仿《春》《散步》等經典名篇入手,一個個班級借學生練手,逐漸認識到教學目標務必科學簡明、具體可測。
我開始踐行“簡約教學,精準施策;生活語文,讀寫化心”的課堂教學理念,給學生小草般自由舒展的成長時間和空間。我所上的課因此先後榮獲國家級、省級優質課比賽一等獎。
後來,受“導學案”的啓發,我開始研究“學導練”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立足於單元學情,把學生應掌握的知識和能力設計成具體的學習活動,並搭建豐富的學習支架進行導學、導練和導結。經過反覆探索和實踐,我主持的“學導練”語文課堂教學模式課題獲市級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特等獎。
而今,新課標提出“學習任務羣”概念,基於語文學習任務羣的教學是怎樣的教學,還要不要教課文,重構單元實施大單元整體教學還是依據教材單元實施整體性教學?困惑真不少,我又一次走在探索的路上。
且思且悟閱讀情
從教第14年,我一路闖關被評爲市首屆中小學名教師,隨後順利晉升爲高級教師,成爲大家公認的“名師”。之後,我漸漸領悟到,幸福和卓越是一種平常心的選擇,名師真正的價值在於內心的修煉與豐盈。我雖身處小地方,但可以將有限的資源開發成無限的可能,於是我把閱讀當作一種生活方式和精神需求。
閱覽“新書”。我堅持閱讀權威報刊及時瞭解教育政策,洞悉教改方向。多年來,我堅持自費訂閱專業報刊,這讓我的知識儲備有了更廣闊的維度,可以站在更廣闊的平臺進行教學研究。
涵養“專書”。我把語文學科的專業書籍稱爲“專書”。我通常採用“三段式”讀書法:激興趣、學方法、悟理論,從中體悟教育的“道”與“術”。我堅持“讀爛”一本教育專著後再讀第二本,從而形成指導自己教育教學的理論根基。
涉獵“雜書”。我認爲,優秀的語文教師皆是“雜家”。爲站好講臺,我密切關注生活中的語文,博覽“雜書”,拓寬知識面,增加知識儲備。這讓我擁有完備的知識結構和價值體系,讓課堂既有高度又有溫度。
閱讀對一個人的改變如春日之草,不見其增,日有所長。我的課堂在悄然發生變化。閱讀讓我時刻保持清醒的思考和理性的行動,我從關注自己的教到關注學生的學,從個體閱讀到帶領學生一起讀書。
針對鄉村學生閱讀興趣不濃的現狀,我將課外閱讀作爲課程進行開發,運用“三層次閱讀教學”法開展讀懂、讀細和讀透進階活動,並給予清晰的讀書方法指導,同時通過背誦、演講、做摘抄、讀書班會等活動,讓閱讀真正發生,讓學生成爲閱讀的主人。
孤獨堅守寫作心
曾經,我寫寫文學類稿件沒有問題,而寫專業的教育類文章卻是個徹頭徹尾的新兵。於是我開始大量閱讀專業期刊和書籍,採用摘抄法、剪報法和日記法,提升理論站位,增加素材積累。我悟出教育寫作需要以敏銳的洞察力捕捉教育問題,以創新的思維突破研究難點,以科學的方法梳理思想脈絡,還要以規範的語言與形式去精心表達。
一天,我和一位鄉村中學校長聊天。這位校長談起新教師的“水土不服”問題。聽完,我立即意識到這是一個很好的教育問題,並陷入了思考。發現問題後,想解決問題就要做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我花了兩週時間,推敲出約4500字的《新教師“水土不服”咋應對?》一文,從“定好步子,早作職業規劃;結好對子,助其少走彎路;搭好臺子,提供發展平臺;畫好圈子,關注身心健康”4個方面予以支招。文章很快在國家級核心期刊上發表了。
在這裡分享一些自己的經驗,教師需要寫作,更需要講求技巧。首先,注重積累,集腋成裘,寫作纔有源頭活水;其次,挖掘素材,言之有物,寫作才能筆下有料;最後,選擇方向,研究報刊,寫作纔能有的放矢。
小樹也渴望參天,目前我出版了《追夢》《正在路上》兩本專集,在全國60多家報刊發表論文200餘篇,參編圖書20餘種,指導學生髮表習作200餘篇。
團隊聚力成長夢
2017年,我誠惶誠恐地接過市名師工作室匾牌,成爲主持人,當起“師傅”,擔當起培養青年教師的責任。從那時起,我開始明白,一個人的舞臺終究是孤獨的,要努力奏響一支與成長有關的和諧交響曲。
在團隊裡,我感受到了交流共享的愉悅和成長拔節的快樂,卻也飽含着艱辛。我們聚焦教育教學問題,追蹤課改前沿信息,研討新課標的主要變化,探究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與表現,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的方法與策略。此外,我們進行集體研討,共讀一本書分享讀書心得,共磨一節課凝練教學主張,共寫一篇下水作文展示寫作技巧等。
青年教師小張準備參加市精品好課堂比賽,但在執教《紫藤蘿瀑布》時,總是出現課堂生澀脫節的問題。隨着比賽時間的臨近,天天磨課“磨”得小張寢食難安,焦灼不堪。
究竟怎麼教?工作室成員積極出謀獻策,我整合大家的建議,提出“物情理課堂”教學主張,以散文課堂教學爲抓手,引導學生在情感體驗的過程中對文本進行深入閱讀和沉靜思考,達到“物我入境”“情感豐富”與“理性深沉”的相融相通。
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張找到一條通往學生情感的路徑:觀物象,欣賞自由綻放之美;品人情,感受精神寧靜之美;探理路,發掘主題深刻之美,物情理融合。小張的這節課最終獲市精品好課堂比賽一等獎。
提出教學主張,是教師專業發展、自我覺醒的標誌。我和工作室成員踐行洗盡鉛華的簡約語文觀、摒棄功利的樸素閱讀觀、迴歸本真的生活寫作觀和立己達人的團隊成長觀,受到同行的一致好評。工作室有1名教師成長爲“湖北名師”“湖北省特級教師”,2名教師成長爲襄陽市“隆中名師”,2名教師成長爲市級名師工作室主持人。
從教27年,無論教學還是寫作,我小有聲名。但我深知,自己的行囊裡必須裝着兩個看似矛盾卻統一的東西:一個是“狂熱”,只有達到癡迷的程度,纔不會覺得過程的辛苦;一個則是“冷靜”,坐得下來,靜得下去,以樸素的心態面對功利之風。
可以說,“四個進階”幾乎構成了我教育生涯的全部。我深知自己距離真正的名師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畢其一生都成不了教育家,但“教育家精神”卻是我心中的地平線。今後,我會邁開腿迎上前,執着攀登,進階不止,相信終能遇見最好的自己。
歡迎訂閱《中國教師報》
我們一起攜手成長!
感謝閱讀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朋友圈】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作者 | 王章材 特級教師
湖北省棗陽市吳店鎮第一中學教師
編輯 | 皮皮兵不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