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衝到全國第一梯隊,陝西汽車靠什麼?

作者|饃小貝

出品|夾饃星球

發展快不快,全靠車頭帶。車象徵着向前的拉動力,車本身也是重要的經濟力量。

根據陝西省工信廳數據,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汽車產量爲52.55萬輛,同比增長31%,高於全國25個百分點,是非常喜人的數據。

在這52.55萬輛車裡,陝西汽車控股集團生產約17.45萬輛,佔比35%;西安比亞迪汽車有限公司生產約25.7萬輛,佔比50%;寶雞吉利汽車有限公司生產約7.03萬輛,佔比15%。

也就是說,省屬國企陝汽,民營企業比亞迪和吉利,組成了陝西汽車製造業的“三駕馬車”。其中,陝汽主要生產重型汽車、客車等,比亞迪和吉利生產轎車。

看似發展勢頭不錯,但陝西汽車的規模在全國只能排在第三梯隊,年產量不到70萬輛。而廣東、吉林、上海、湖北等汽車大省(市),年產量均在200萬輛以上。

就在2018年,陝西省確定將汽車產業作爲新的支柱產業,目標是達到產能300萬輛,衝到全國第一梯隊。目前來看,任重而道遠。

11月7日,曾長期在陝汽控股集團工作和任職的方紅衛,出任西安市委書記。以他對汽車產業的瞭解和情懷,或許會讓西安汽車產業有一個新的突破,並帶動全省。

回望歷史的進程,一切轉折的發生,都來源於深厚的積蘊和改革的雄心。

中國的汽車製造業,基本都是從軍工產業發展過來的。陝汽集團的變遷,就是一個縮影。

1964年,在冷戰背景下,國家決定調整生產力佈局,根據戰略位置不同,把全國劃分爲“三線”。陝西處於第三線,即戰略後方基地。國家將重要國防工業遷移內地,稱爲“三線建設”。

彼時,中國炮兵部隊發展迅速,但是拉炮用的重型越野車卻一片空白,需要進口,一旦打仗將極爲麻煩。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有句話:“有炮無車也白搭。”

1968年2月,一機部(重工業部)決定建設一個重型越野汽車製造基地,選址在了陝西寶雞市岐山縣蔡家坡的一個山溝溝裡。

巧合的是,這個地方就是當年諸葛亮製造木牛流馬的地方。

△工人們在建設陝汽

那時全國一盤棋,整個廠的建設,由北京汽車製造廠全包,北汽調來了四五百人,但本地人不是很歡迎,覺得人多了要搶糧食吃。

有參加建廠的老人回憶說:

陝西老百姓有句話,叫“光吃辣子不吃菜”。當地的孩子,在饅頭裡放上辣椒,上學時一邊走一邊吃。我們這幫人不習慣,就給中央寫報告,李先念爲此特批三畝地給我們種菜。

建廠之後,集中頂級專家,開始了第一款越野車的研發。設計師們深入炮兵部隊,瞭解需求,確定了5噸的設計標準,並結合蘇聯烏拉爾載重汽車,進行研製。

1970年12月26日, 陝汽第一批重型軍用越野車誕生,結束了我軍有炮無車的歷史。

不過這款車還存在不少問題,動力不足,可靠性也差。此時,中國汽車行業主要創始人孟少農,被調來擔任廠革委會副主任(相當於副廠長),主管技術工作。

他召集專家爲車輛問診,發現了6個大問題,141個小問題,一一對照改造,最終在1973年12月,達到設計要求。1974年,國家將這款車型命名爲“延安SX250”。

1975年,延安牌汽車駛入了中南海,是第一輛進入中南海的卡車。李先念感慨說:有車了。

△陝汽延安SX250系列汽車之一

1984年,國慶35週年大閱兵,30輛延安SX250,組成兩個方隊,接受小平同志檢閱。

以此爲起點,陝汽之後又參加了國慶50週年、60週年、70週年,以及抗戰勝利70週年、建軍90週年閱兵儀式,是行業內唯一6次參加大閱兵的重型軍車生產企業。

八十年代,戰爭形勢緩和,軍企開始向民企轉型。當時中國商用重型汽車稀缺,載重8噸以上的商用大卡只有濟南汽車製造廠的“黃河牌”。

爲解決這個問題,小平同志批示了一句:重型汽車也可以搞合資。隨後,國家從奧地利引進了斯太爾91系列重型汽車製造技術。

1984年,中國重型汽車集團公司組建,陝汽是三大主機廠之一,另外兩個爲濟南汽車製造廠和四川汽車製造廠,都是央企,共同承擔斯太爾汽車的生產任務。

△斯太爾91車型

陝汽跟隨國家佈局,進入二次創業階段。1988年,中國重汽集團批准成立陝西汽車製造總廠,並同意搬到省會西安。

第二年,方紅衛從清華大學汽車系畢業,進入陝汽,從事產品開發工作。

上大學時,他是班長和團支部書記,畢業時本可以選個好單位,但同班27個同學裡,只有他選擇了回鄉下基層。成大事者,魄力是第一位。

當時正是陝汽最困難的時候。因爲沒有自己的營銷網絡,債務問題也嚴重,進入市場後發展艱難。1990年,陝汽虧損7000萬元,資不抵債,瀕臨破產。

這一年,在廠裡擔任總經濟師的張玉浦,被提升爲廠長,開始了改革。他說了一句話:“就讓我給陝汽鋪路吧,爭取鋪好;萬一鋪不好,就給大家墊石子,大家繼續鋪。”

他放棄多元化經營,主抓斯太爾汽車項目。更重要的是抓管理,根治軍工企業“吃皇糧,過舒服日子”的痼疾,提高生產積極性。

一頓猛藥之後,1994年,陝汽首次實現年產銷過3000輛,扭轉了頹勢。

在此期間,高材生方紅衛,擔任廠汽研所試驗技術科科長,發揮了他的專業優勢,之後又轉任財務處工作。1996年,方紅衛升任副廠長,走上主要領導崗位。

2000年,中國重汽集團改革,旗下三家主機廠分開,留下濟南汽車製造廠成爲中國重汽主體,而陝汽脫離了大家長,歸屬陝西省管理,成爲省屬國企。

通過吸納社會資金,兼併重組,2002年,陝西汽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成立,轄20多個子公司,開始第三次創業。張玉浦任董事長,方紅衛任總經理。

當時中國的重卡市場,10輛車中有8輛是採用斯太爾技術,同質化嚴重。2003年,陝西重汽和世界知名的德國曼(MAN)公司合作,組建合資公司,引進了德龍F2000系列車型。

藉此機會,陝汽完成從斯太爾系列向德龍系列的轉型。

△德龍F3000車型

2006年7月20日,張玉浦在人民大會堂宣佈了陝汽的品牌宣言——“德贏天下,品質成就未來”。這是中國重汽行業的第一個品牌宣言。

那是陝汽的高光時刻,大有引領中國重汽的勢頭。2007年,陝汽發佈行業內第一本《中國卡車司機生存現狀藍皮書》,並舉辦第一屆“中國卡車司機節”。

2008年,張玉浦卸任,方紅衛出任陝汽董事長。他在企業理念中加了一個詞——德贏天下,服務領先,品質成就未來。

這一年,陝汽徵集評選“中國卡車司機之歌”,方紅衛爲金獎作品頒獎,歌手尹相傑演唱。

歌的名字叫《海闊天空》。

陝西的重卡企業來源於軍工,轎車企業同樣如此,並且歷史還更長。

建國之後,從1950年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從蘇聯與東歐國家引進156項重點工礦業建設項目,俗稱“156工程”。

其中西安就有一家秦川機械廠,主要生產軍工產品,受“五機部”領導——第五機械工業部,後來改制成爲中國兵器工業總公司。

像這樣的軍工廠在全國還有很多,比如長安機器廠(重慶)、江南機器廠(湘潭)、江北機械廠(吉林),都是兄弟單位。

可能有人發現了問題:一家位於重慶的工廠,爲什麼取名“長安”?其實它的前身是金陵兵工廠,抗戰時遷到重慶,1951年改名爲長安機器廠,寓意“長治久安”,與西安沒啥關係。

但是到了1988年,關係就有了。這一年,長安機器製造廠從日本鈴木公司引進了微型汽車“奧拓牌”汽車的生產線。因爲車小便宜,適合當時的中國市場。

△奧拓汽車,曾被馮鞏在春晚舞臺當段子。

1992年,軍隊爲解決收入問題,採用“以民養兵”方式,中國兵器工業總公司讓旗下的4家兵工廠一起生產奧拓轎車,即“長安奧拓”“江南奧拓”“江北奧拓”和“秦川奧拓”,人稱“奧托四胞胎”。

除了大哥長安奧拓一年產5萬輛,其餘三個廠年產3萬輛。

當時國家對轎車行業的戰略是“三大、三小、兩微”。一汽、二汽、上汽3個轎車生產基地;北京、天津、廣州3個轎車生產點;軍工系統的奧拓、雲雀兩個微型轎車生產線。

陝西正是因爲擁有秦川機械廠這家軍工企業,才擁有了轎車生產的資質。

1996年,奧拓首開分賬付款銷售模式,廣告詞“首付一萬八,奧拓開回家”,進軍北京,颳起了一陣奧拓熱。因身材小巧,維修便利,也是很多城市出租車牌子的首選。

但隨着經濟發展,消費升級,到了2000年,奧拓汽車的市場急劇縮小。除了長安汽車廠年產量爲4萬多輛,秦川機械廠的產量只有787輛,而江南和江北兩廠基本停產。

秦川機械廠也不甘拾人牙慧,仿照奧拓技術,在2001年推出了自己的品牌——福萊爾,一款0.8升的經濟型轎車。

△福萊爾汽車,又稱“小福星”。

2002年,福萊爾銷量1.7萬臺,但公司盈利卻只有70多萬元。這也是國企常有的弊病,因爲管理和負債問題,效益提不上去。爲了擺脫困境,被收購是一條捷徑。

2003年1月3日,總部位於深圳的比亞迪科技有限公司,斥資2.695億元,收購西安秦川機械公司77%的股權。

比亞迪是一家電池生產企業,當時如日中天,全球市場佔有率排名世界第二。董事長王傳福以1.5億美元的總資產位居2002年福布斯中國首富排行榜41位,人稱“電池大王”。

電池企業進軍汽車製造業,主要是爲未來佈局。王傳福考慮到電池在市場上的佔有率飽和後,必須要有新業務帶動增長。他預測到電動汽車是未來的趨勢,做出了這個收購決定。

秦川機械的股份構成是,陝西省投資集團佔股67%,中國兵器工業集團佔股33%。比亞迪分別收購了前者的57%和後者的20%股權,取代國有資本,成爲秦川機械最大股東。

談判時,陝西省同意收購,但要求生產基地必須設在本地,這爲陝西轎車產業奠定了基礎。

收購完成後,秦川機械公司改名“比亞迪汽車有限公司”,原來的福萊爾汽車商標,變更爲“BYD”。而對於比亞迪來說,最重要的是拿到了一塊汽車生產許可證。

2003年,比亞迪投資20億元在西安高新區徵地1500畝,建設轎車、電動車研發和生產基地,年產汽車20萬輛,成爲我國西部最大的汽車生產基地。

2005年,比亞迪造出了第一輛自己的車比亞迪F3,形似豐田花冠,價格在6萬-8萬區間,正好填補了低端車的市場空當,當年銷售量就近5000輛。

第二年,銷量超6萬輛,銷售收入近50億元,同時還出口5000餘輛。

△比亞迪F3

2007年,電視劇《奮鬥》熱播,西安小夥文章飾演的向南,開着一輛黃色奧拓,行駛在大街上,很拉風,也讓這款車又火了一把,但也是最後的精彩。

第二年,重慶長安鈴木公司的奧拓汽車停產。

時代向前,產品更新迭代,容不得你半分懷舊。

當比亞迪在陝西逐浪前行時,中國第一家民營轎車企業吉利汽車,也看中了這個地方。

吉利汽車創始人李書福,浙江台州人,農村放羊娃出身,但他有經商興趣和天賦,高中還未畢業,遇上改革開放,他果斷投入到商業浪潮,搗鼓起了各種生意。

一開始是騎着輛自行車,走街串巷給別人照相,掙到了第一筆錢。1984年,他在臺州成立了一家冰箱配件廠,之後又創建了冰箱品牌“北極花”。

到了1989年,冰箱廠產值已經達到數千萬元,但跟隨者多,行業競爭激烈,李書福又轉向其他領域,成立了吉利裝潢材料廠,這是吉利集團真正的前身。

那時候的創業者,擴展業務的重要途徑是與國企聯姻。1993年,李書福收購了浙江一家國有郵政摩托車工廠,成爲中國第一家民營摩托車企業。

公司研製出一款踏板式摩托車,銷量很快衝到全國首位。此時,李書福又想進入汽車製造領域,把兩個輪子變成四個輪子。

但國家對汽車行業管得嚴,轎車生產許可證就是“三大三小兩微”,他沒有資格。

聰明的人不會被證照憋死,李書福打着生產摩托車的幌子,在浙江徵了一塊地,實際上是籌備汽車製造廠,並開始研製“豪情牌”汽車。

沒有技術,就把別人家的汽車拆了,倒推着研究,照貓畫虎研製。

1997年,四川德陽監獄旗下的一家汽車製造廠瀕臨倒閉,李書福看到了機會,收購過來。這個廠是生產載重汽車的,並不是轎車廠,但好歹有個“準生證”,能打個擦邊球。

1998年,豪情牌汽車下線,售價僅4萬元,引起轟動。那時,一輛桑塔納轎車需要20多萬元,一輛夏利13萬。李書福的口號是,造老百姓買得起的車。

2001年,國家經貿委改革汽車產品目錄管理方法,吉利終於獲得了正式的轎車“準生證”,成爲汽車行業第一家民營企業。

而真正讓吉利汽車揚名立萬,是在2010年3月,吉利以18億美元從福特汽車公司手上收購了北歐汽車品牌沃爾沃100%的股權。

這件事被形容爲“農村青年迎娶歐洲公主”。

△傳奇李書福

此後,吉利汽車的爆炸新聞不斷,多年來一直通過收購來追趕超越,如今擁有路特斯、戴姆勒、寶騰等一系列海外車企股份,可以與房地產的孫宏斌並稱“收購雙雄”。

拼不過,就買過來,收購也是有價值的。2017年,吉利和沃爾沃聯合開發的CMA架構問世,吉利成爲國內車企唯一開發出自己架構的公司。

2020年,吉利全年銷售新車132萬輛,連續第四年獲得自主品牌銷量冠軍。可以說,在燃油車領域,吉利汽車就是中國之王。

李書福行事的特點是大膽果敢,善於抓住機遇,及時出擊。

2013年,國家提出“一帶一路”倡議,陝西是陸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吉利集團反應迅速,開始謀求與陝西合作。

這是一個雙贏的結果。陝西有汽車工業基礎,但缺乏優質轎車品牌,而吉利汽車經過多年佈局,正向國際市場邁進,在陝西安家,有助於拓展中亞、俄羅斯、東歐等市場。

2013年4月,吉利集團與寶雞市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成立寶雞吉利汽車有限公司。

這是吉利控股集團在全球建設的15個生產基地之一,項目總投資70億元左右,一次性建成年產20萬輛整車及發動機生產線。

2016年,寶雞吉利公司正式投產,生產吉利集團自主研發的新款車“博越”SUV,上市時爆火,需排隊預購才能買到。

△吉利博越SUV,國產暢銷車型。

同年,吉利集團又追加在寶雞建設年產72萬臺的1.5T發動機生產線,總投資約70億元,讓吉利汽車工業園成爲寶雞高新區一道最靚麗的風景。

有了這個明星企業,對當地經濟的影響也立竿見影。2017 年,汽車製造業對寶雞市的工業貢獻率達47.9%,拉動增長4.5個百分點。

寶雞吉利汽車,已成爲陝西汽車產業的重要一環,並且還有巨大的潛力。

除了以上三家主要的整車製造企業,陝西汽車工業還有一個大廠——陝西法士特汽車傳動集團。

其前身是陝西汽車齒輪總廠,主要生產重型汽車變速器、分動器和各種汽車齒輪等配件,已成爲中國最大的重型變速器生產基地和齒輪出口基地。

在2021年前三季度,法士特集團生產變速器88.2萬臺,產值達173.6億元。

陝西汽車製造業的未來,主要還是得靠這四大企業來帶動。

在“2020陝西100強企業”中 ,陝汽控股集團排名第8位,比亞迪汽車公司排名17,法士特集團排名18。在“陝西民營企業50強”中,比亞迪排名第4。

陝西汽車產業一路走來,主要是靠國家力量和外省資源建立起基礎。“開門迎客”能帶來一時的熱鬧,但要進一步躍升,必須提高自己“閉門造車”的能力。

2018年,陝西省將汽車產業作爲新的支柱產業,計劃到2021年整車產銷超過200萬輛,力爭整車產能規模突破300萬輛。

△口號喊得大了。

但是當年,陝西省的汽車產能僅62萬輛,目標有些不切實際。以今年的現狀看,顯然無法達到。

陝西汽車產業的缺點是規模小,集羣化層次低,產業鏈和配套體系也不完善。全省汽車零配件工廠只有400家,而湖北省是6000多家,重慶有近千家。

生產整車的大量用件,需要外省企業提供,這種現象叫“有骨無肉”。

好在近年來,陝西一直在佈局汽車產業,比如陝汽商用車基地、陝汽重卡擴能項目、西安吉利、西安比亞迪二期、雷丁秦星新能源汽車、寶能汽車西安基地、渭南開沃商用車等一批重大項目。

如果全部項目建設落地,全省汽車產能將突破200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產能超過100萬輛。

事在人爲,夢想看起來雖然遙遠,還是有可能實現的。

汽車行業的發展,關鍵在於品牌,而品牌建立在品質之上。多年的發展中,陝汽集團正是靠不斷推陳出新,以先進技術造先進產品,才成爲行業明珠。

2020年“雙十一”,陝汽研製的新一代高端重卡德龍X6000上市,搭配國內最大的馬力,被稱爲“國內造車集大成者”。

2020年,西安比亞迪面對新能源汽車市場需求下降現狀,迅速推出新款“秦”“宋”燃油車,在市場上大獲成功。

△比亞迪“宋”,外形很酷(圖源:汽車之家)

結合既有產業優勢,不斷創新技術,在擴大規模的同時,培育高質量、高影響力的品牌,陝西汽車的未來可期。

回想2010年,時任陝汽控股集團董事長方紅衛,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強調品牌的重要性。他說,技術、資金都可以引進,但是品牌是無法引進的。

品牌是一種文化的積澱,陝汽要想立足中國、瞄準世界,就必須走自主創新品牌之路。

這句話是對汽車行業說的,也是對所有行業說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