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高價賣掉房的人,將後悔?已定調,下半年房產或開始一輪上漲
目前凡是賣掉房子的人,即便以很低價格賣掉,但仍認爲未來的價格還會更低,起碼覺得是賣在高點。
不過,現在業內有一種篤定的說法是,跌了兩年半的房價,今年上半年開始企穩,下半年開始逐步漲上來,部分城市或迎暴漲,那些自以爲賣了高價的人,很可能後悔。都知道,現在樓市的成交仍舊是“以價換量”,爲什麼有如此判斷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先弄清“這輪樓市爲何跌了這麼久,要恢復卻總感覺起不來”的內在原因。
對比一下2014年-2018年那波救市就知道,當時樓市確實也難,2014年一整年,國家想了很多辦法,很多專家也出主意,包括提出“降價去庫存”,一些開發商也嘗試降價走量,結果發現,開始還有點效果,越到後面越不好賣了,因爲購房者擔心一買就降價。
在多番措施無效後,最終採取了“漲價、棚改貨幣化拆遷”,路徑是以棚改貨幣化拆遷帶來的購房需求作爲“漲價”去庫存的支撐。回過頭來看,確實配合得天衣無縫,通過3年時間,不僅樓市庫存去化掉了,當時很多城市的樓市庫存只有3-5個月,遠低於供需平衡線,爲了避免房價進一步暴漲,國開行不得不收回了棚改貨幣安置的審批權限。
而現階段呢?嚴格地說,救樓市動作已經持續近2年,但仍不見起色。根源就在於,我們現在面臨的不僅是新房庫存量(近7億平米)與2015年去庫存前夕差不多,而且還有超60%的房企債務暴雷。所以,這也是爲什麼明明出臺了很多政策,但仍舊不見市場反轉的原因。
現在要把樓市救起來,缺的不是購買力(購買力跟6、7年前比其實變化不大),而是缺天量的資金。
天量資金從哪裡來?這來源於對國家對物價目標漲幅的定調。
對此,很多媒體其實已經解讀過。就是中央把2024年全年物價CPI漲幅目標設定爲3%,相比去年的0.2%,有14倍的漲幅。就算不與去年作對比,也已經比正常年份2%左右的物價漲幅高出了50%。要實現這個目標,必然少不了對應的資金支持,梳理信息發現,其實國家已經做了相關準備:
數據顯示,2024年安排新增的財政赤字、地方專項債、長期國債、特別國債和PSL,都超過了10萬億,這還包括每年約10%左右的貨幣供應增長。看沒看懂沒關係,就知道一句話就行,讓物價增長3%的資金支持基本安排到位了。接下來,就是怎麼做的問題?包括幾個維度:
第一個是直接給地產項目注資。根據住建部的信息,目前申請融資的6000個樓盤,已經審批通過貸款超過2000億元。後面還會陸續申報、審批和放款,對地產項目持續注資,主要是解決開發商的困難,同時給購房者信心,不擔心買到爛尾樓。
第二個是投入城中村改造項目。這個就不多說了,有改有拆,拆排在優先位置。根據已公佈的28個城市看,實際授信貸款超1萬億,涉及371個項目,平均每個項目的資金超30億,補償的力度挺大的,這些都是樓市的潛在購房需求。
第三個是給購房者發補貼。這個不用多說了,賣舊房有稅費補貼,買新房有置換補貼,每個城市不一樣,發放補貼的力度自然也不一樣,少則幾千,多則幾萬,幾十萬,主要跟當地財力和房價基數有關。
當然,還有其他方面,就不贅述了。
那麼,效果如何呢?
從大多數城市的樓盤看房量、認購量和成交量就可看出,現在市場確實在恢復,環比找房熱度都有30%-80%的增幅,說明趨勢在向好。但有人則說,沒見價格上漲啊,成交的房源還是在“以價換量”啊,看似說的是實情,但沒看明白整個邏輯走向,簡單說說便知。
由於各城累積的二手房掛牌庫存較多,所以,現在樓市就是走量、去化庫存階段,而新房呢,開發商需要回籠資金,低價走量是主流,活下去纔是根本,這幾個月基本還輪不到漲價的機會。
但是,隨着幾個月的持續去化,一個個小區低價房一套一套去化掉,急需用錢和賣房置換的幾套低價房被賣掉後,剩下的就是價格高些一些的房子,這樣的話,底部就會一步步擡升。而開發商呢,當手中有了一定回籠資金+國家對白名單項目的融資支持,手上有了一定的資金運轉,他們就會求利潤了,折扣收回,甚至漲價都是自然而然的事,這個過程同樣也需要幾個月時間。
當然,僅僅靠以上這些還不夠,還有以下3個方面在協同支持,併發揮作用。
一是土拍。從去年11月份以來,幾乎每個月都有不同城市拍出該城市或者區域的單價“地王”,比如合肥、成都、杭州東莞、青島、廣州、長沙、蘇州,幾乎每個月都有一些城市拍出地價新高。目的不言自明,決策層默認各城通過優質地塊拍出“地王”的形式,就是提升大家的信心和預期。
二是庫存去化。鑑於比2015年那波樓市去庫存難度更大,國家則是打了一個組合拳,不再是原來單一的棚改貨幣化拆遷,現在則是城中村改造(含拆遷),包括一些城市推出的房票安置、國資直接收購新樓盤用作保障房等綜合措施。目標就一個,讓庫存逐步向供需平衡線上靠,用真金白銀促進樓市企穩回暖。
三是各路政策的支持。住建部賦予城市充分的調控自主權後,地方開始放開投資需求入市,江蘇部分地區已經放開第三套房購買資格,廣東也在醞釀放開購買第三套房政策。杭州目前把二手房購買也全面放開,以及賣房增值稅徵免年限統一調整爲2年,降低二手房交易成本,激活二手房市場。說到底,適當允許房產投資力量入市是接下來各城市優化樓市政策的方向。
此外,實行房貸低利率政策,作用會逐漸顯現。假如買房投入100萬,一年也不過3萬多利息,有的地方還貼息,其實就2萬多的成本,即便房價不漲,損失的也不過是這點利息,但你說一年不漲,兩年、三年,五年還不漲嗎?若一漲,那就不是幾個點的問題了。所以,低利率不僅是節約支出成本,更是調動大家算買房賬的積極性,敢於入市。
有人說,都是你主觀臆測,這些年房價漲了這麼多了,你怎麼就篤定國家還要把樓市救起來呢?這其實不是主觀看法哈,這是現階段的形勢所決定了的:
其中,最爲關鍵的因素就是房地產與金融、經濟的關聯性太強了,地產商在這麼多年滾動積累的債務實在是太龐大,開始說的是出房企白名單,救房企,但後面很快就改爲直接救項目。原因很清楚,房企負債太高了,救不過來。
但是即便是救項目,這個數據也是足夠龐大的,第一批上報的白名單項目就達1.2萬個,一個項目算注資3億,那也是3-4萬億資金量。現實是,上報的項目不過是冰山一角,如果把所有項目都注資一遍,需要幾十萬億都是可能的。很顯然,國家不可能那麼幹,因爲全國一年財政收入也不過20來萬億,全用來救房地產項目,想啥呢?
所以,最現實的做法是,注資一部分項目,讓大家看到國家不是不管的,讓房企和購房者都有信心,同時繼續加大需求端和供應端的政策支持,通過樓市回暖帶動其他沒有注資項目的去化。看清楚邏輯了吧,樓市回暖、上漲是必然要求,否則,這個市場就玩不下去了,留下如日本90年代初的樓市爛賬,失去二十年的代價不是誰都能承受的。
國家要做的事,一定能做成功。何況樓市本身就是政策市,每一次大救,必然迎來強力反彈,甚至暴漲。類似2015年那波大力救市,年初到6月份那段時間,市場人氣非常低迷,都不談房子了,但經過一系列關鍵措施發揮作用後,下半年9-10月份開始,一些樓盤開始收回折扣並調價,翻年後,二手房掛牌價紛紛大幅上調,房價直接來一個30%的上漲,主要是氛圍到了,大家像約好了一樣。
以上三點,自然會去掉庫存,而且會優先把市場上低價的房子先去掉,這樣一來,所謂的房價底線,會被逐步擡高,而且當銷量上來,開發商資金回籠,外加上融資對項目的支持,那麼負債問題會得到緩解,當開發商度過困難期,手裡那些折扣售賣用來救命的樓盤,就會恢復原價。
除此之外,還需要利息、放開限購、放開三套房貸款、土地供應與控制等政策的支持,而土拍頻繁出現高溢價的地塊,也給市場、給購房提升信心和預期。
這裡有人或許想說了,拿資金來解決問題,促進房價上漲,進而救市,那麼讓房價一下子跌到底,不也可以嗎?
說實話,買漲不買跌的觀念根深蒂固,房價要麼漲,要麼一下子降到位,而現在這種今天降一點兒明天再降一點兒的情況是最要命的,因爲誰都不想自己成爲冤大頭和接盤俠。
拿我這邊的新房和二手房來說,某個新開樓盤,去年年中的單價還是1.4萬,現在已經到了1.3萬,一套100平的房子,不到一年,降了10萬,這已經是很多家庭一年的收入,如果再算上貸款利息,賠得更多,二手房更慘,跌了小25萬。碰到這種情況,罵得再怎麼難聽都不過分。
或許網友說得沒錯,讓房價一下子跌到位很可能解決問題,可最關鍵的問題在於,它真可以跌到那個地步嗎?答案是不可能的,至於原因,之前的文章也說過,這裡就簡單說一下。
首先,國家對樓市的態度是“促進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推動房地產業轉型和高質量發展”,這個態度從來都沒變過,而樓市又是一個政策市,國家花心思要乾的事情,會幹不成嗎?
其次,要商品房一下子跌到位,可以,那跌到什麼地步纔算是跌到位呢?我家這邊,房價普遍在1.3萬左右,如果跌到8000,還是有人說貴,跌到5000,依舊有人買房困難會說貴,所以,很難衡量房價的底線在哪裡。
再者說,如果真到這個地步,開發商賣房子不考慮成本,單純做慈善嗎?土地財政怎麼辦?已經買房的普通老百姓是大冤種嗎?我們又何必走“市場+保障”這條路呢?
所以說,樓市回暖、房價上漲,它既是一個結果,又是一個要求,否則市場沒得玩,隔壁日本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
當然了,要注意的是,這裡的上漲是健康上漲,是要體現房子實際價值的,而不是過去炒房的那種無腦上漲,像那種隨便宣傳兩句“海景房,養老好去處”就能把價格吹上天的情況,也不會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