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探投資週刊/徐玉君:價值被低估的老牌製藥廠

代工低毛利學名起家,歷經數十年,國內老牌製藥業展現了強勁的生命韌性,如今熬到加入PIC/S會員國淺池變深海,這個蛻變價值可長期追蹤。

【文/徐玉君

國內的製藥業,長期以來多在生產專利過期的學名藥,賺取微薄利潤,但是時至今日,傳統制藥業已經有了不同的新價值;全球醫藥市場需求不斷成長,預估一二年至一六年的藥品產值將達一.二至一.六兆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達三~六%。此外,新藥研發不斷推陳出新,製藥業的價值已不可同日而語!

很多人說,臺灣生技產業將取代半導體成爲市場主流,但是投資思維卻仍以本益比的概念作思考;就電子產業中的代工業來說,與製藥業的代工模式就有相當大的不同。電子代工「毛三到四」,賺取的是微薄利潤;但是製藥業需要廠房認證、製程技術專利等過程,光是藥廠的認證價值,就不是電子代工製造業可以比擬的。

製藥業已開啓國際之門

製藥業另一個新價值就是,現在的製藥業多數已不單是純代工業者,而是與新藥開發公司合作研發;由於多數新藥研發公司並沒有自己的製藥廠(國際大廠則不同,從上到下一手包辦),有賴製藥業提供做爲臨牀實驗用的樣本,一路扶植到取得藥證(未來這個模式比重在臺灣將會愈來愈多),這對製藥業而言,又是另一個價值所在。最重要的是,這些老牌製藥廠都有獲利基本盤,因此,製藥業的價值不應該低於新藥開發公司。

再者,將製藥業帶入另一個領域價值的關鍵是,今年臺灣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向PIC/S國際組織叩關成功,成爲全球第四十三個PIC/S會員國,領先日本與韓國成爲正式會員,不僅可共享國際藥品安全資訊,也可以與他國建立GMP相互認證,將可免除重複檢查,讓我國製藥品可以拓展外銷市場,進一步吸引外資來臺投資設廠委託國內藥廠製造。

根據IMS的預估,全球一三年到一五年專利到期藥物的市值超過三○○億美元,而專利藥到期趨勢也造成部分藥物短缺嚴重,加上近年FDA對藥廠審查日漸嚴格,許多歐美老舊藥廠及中、印藥廠,因製程不符合最新GMP規範而面臨停產,更造成專利到期後,新舊廠商及生產廠房未能順利銜接的短缺狀況。

此外,從臺灣藥品市場來看,根據生物技術開發中心產業資訊組整體的資料顯示,國內製藥業產值在一一年達七三九.九億元,一二年則達七四四.四億元,預估今年將達八一二.二億元,年增率達近一成,達九.一%。而國內製藥業一一年總營收約三一○億元,一二年約三三○億元,佔總產值的四一.九%及四四.三%,還有五成(國外在臺的製藥廠,如保力達葛蘭素史克、臺灣諾華等等)以上的市場空間可供搶食。

回過頭分析國內老牌製藥產業在所處的利基環境下,如何與國際藥廠及新藥公司配合。舉例來說,近期股價表現強勢的美時製藥,繼獲得美國FDA認證後,今年四月又接獲歐盟cGMP規格認證,加上其所申請的減重產品也將進入實質審查階段,對美時藥廠而言又是一重大突破。除了美、日市場,又加上歐盟市場,正式取得國際前三大藥品市場的入場門票。

美時打入新藥供應鏈

而近日,永豐餘集團旗下太景生技所研發的新藥──奈諾沙星,已表明將委託美時製造,成爲美時成功打進新藥供應鏈的重要里程碑。由於太景的奈諾沙星是在兩年前兩岸簽署的「醫藥衛生合作協議」底下,以國際臨牀法規協和組織(ICH)標準,透過實際案件一步步向前推進,是兩岸新藥臨牀結果互認特例,也就是兩岸個別覈准、共同宣佈該藥品在兩岸上市。

若然該藥順利通過臨牀、取得藥證,則對美時、太景都是相當重大的利多,也爲兩岸醫藥開啓合作協議的首宗最佳典範。

儘管美時去年因營收及毛利率下滑,虧損擴大,全年稅後淨損一.九三億元,每股稅後淨損四.二二元;但是今年第一季就展現不同的面貌,單季營收一.六億元,年增五六.五%,營益率由上季的負五○.二三%跳升至二○.五七%,毛利率更高達六七.九九%。主因是二月有筆癌症藥品研發的里程碑權利金入帳,貢獻三六○○萬元,扣除本業的小幅虧損,獲利二九四八萬元,創近七季以來新高,EPS○.五二元;美時未來營運值得期待!

生達攻代工、通路、技術

再者,老牌製藥廠也逐漸走向與國際藥廠合作建廠或結盟路線,進而開啓外銷市場之門;如東洋長期以來幫嬌生(J&J)代工;永信懸浮液劑,去年取得美國FDA新產品許可,對公司未來營收都有逐年二位數成長的空間;中化的金雞母─蘇州中化,也和臺微體合作打進日本最大通路商調劑製藥的行列;生達也與日本藥廠聯手至美國申請降血脂藥證;健喬技轉橘生的攝護腺用藥,未來也可望回銷至日本。(全文未完)

全文詳情及圖表請見《先探投資週刊》1727期或上http://weekly.invest.com.tw有更多精彩當期內文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