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站”太倉打造“北虹橋”

□蘇報駐太倉記者 周哲 劉爭

環滬城市羣裡誰距離上海最近?是太倉!

太倉主城區與上海嘉定區僅一河之隔,太倉市政府距離上海人民廣場車程僅50公里。

在虹橋國際開放樞紐“一核兩帶”的功能佈局裡,太倉是北向拓展帶上的重要節點城市。《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總體方案》中,11次提及太倉;去年8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發佈的《關於推動虹橋國際開放樞紐進一步提升能級的若干政策措施》中,3處與太倉直接相關。

航空產業、港口航運、鐵路軌交、嘉昆太協同創新圈、對德合作……這些被提及的關鍵詞,既是太倉城市發展的一貫主線,也是“大虹橋”建設框架下,對太倉的精準定位。太倉對標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深度參與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北向拓展帶建設,承接上海優質資源“北溢”,加快打造“大虹橋”的北翼發展極。

“雙樞紐”搶佔交通“C位”

近日,蘇錫常城際鐵路太倉先導段工程可行性研究預審會在太倉舉行,專家組經研討溝通形成項目預評估意見,爲項目順利推進後續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蘇錫常城際鐵路太倉先導段全長10.3公里,採用與嘉閔線一致的技術標準,建成後可實現與嘉閔線的貫通運營,實現與上海軌道交通2號線、9號線、12號線以及上海市域線機場聯絡線等多條軌道交通的無縫換乘。

上海首條延伸至周邊城市的市域鐵路“牽手”太倉,無疑將讓太倉更進一步對接虹橋商務樞紐,更全方位融入上海大都市生活圈。

區域一體化發展,交通是“先行官”。太倉是蘇州臨滬市區中與上海相鄰界線最長的區域,也是唯一同時擁有軌交和港口與上海連接的城市。

看軌交——滬蘇通鐵路一期、滬寧沿江高鐵通車運營,太倉實現與虹橋樞紐26分鐘通勤。滬蘇通鐵路二期、北沿江高鐵加快建設,嘉閔太線加快推進,太倉逐步成爲江蘇進入上海的樞紐節點城市,“上海下一站、下一站上海”不僅是地理標誌,更是城市標識。

“軌道上的長三角”呼嘯而來,“5+1”軌道交通網絡撐起了太倉的城市交通骨架,也爲太倉打造“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北翼發展極”打通交通動脈。

看港口——太倉港加快融入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建設中近洋集裝箱貿易港以及上海港遠洋集裝箱運輸的餵給港,放大“滬太同港”“甬太聯動”優勢,與上海港、寧波港實現雙向“離港確認”,全國率先實現“滬太通關一體化”,上海港空箱中心太倉港分中心高效運營,聯合上港集團成功推出“蘇州ICT2.0”“滬太通3.0”兩大航運產品,獲批全國智慧口岸建設試點。太倉港疏港鐵路實現到發537列4.1萬標箱。2023年,太倉港集裝箱吞吐量803.9萬標箱,位居全國第8位、全球第20位。

“滬太同港”越來越深入。在建設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過程中,太倉搶佔交通“C位”,打造蘇州對接上海重要樞紐門戶城市,成爲虹橋北翼“港鐵雙樞紐”。

“虹橋北”到“北虹橋”的產業協同

位於太倉瀏河鎮的瀚泰精密工業(蘇州)有限公司,由國內領先的自助終端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上海瀚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投資,主要生產金融、政務、醫療、交通、商業領域的自助設備,並提供整體技術支持。公司總投資6000萬元,總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可年產智能終端3萬臺(套)。

說起落戶太倉的原因,該公司董事長蔣建舸算了一筆賬:“瀏河距離嘉定工業區(北區)只有15公里,距離寶山的產業園21公里,從瀏河出發到上海主城區開車不到1小時,但企業在瀏河的綜合運營成本只有上海的六成。”相比在上海,瀚泰公司的運營成本每年減少約100萬元。

作爲上海北向“第一站”,太倉有機會成爲“大虹橋”產業北溢的最先承接者,但這不僅需要頂層設計的“天時”、臨滬沿江的“地利”,更需要主動謀劃的“人和”。

對標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四高五新”產業體系,太倉推進高端裝備、先進材料、生物醫藥等“3+3”產業集羣和汽車電子及零部件、現代商業等“5+5”細分領域建設,打造資源互補、產業協同的發展格局。

2023年,太倉共引進滬上項目138個,總投資83.16億元。太倉市創業類領軍人才中,40%以上來自上海。

如果說,“虹橋北”作爲靜態地理區,更多指向上海對太倉的單向輸出;那麼,“北虹橋”作爲動態功能區,則更強調滬太兩地之間的雙向賦能。

“虹橋北”變成“北虹橋”,從產業配套到產業協同,太倉把“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北翼發展極”作爲基點,更新了自己的定位,更深層次地融入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格局中。

發揮500多家德資企業、6平方公里生物醫藥產業園和西北工業大學等“兩校多院”的產業、科研優勢,太倉強化產業鏈、創新鏈分工協作,加快融入上海大飛機、生物醫藥、汽車製造等產業體系建設。

18家太倉德企進入中國商飛“大飛機”合作企業庫,超60%的規上汽車零部件企業成爲上汽集團、特斯拉等整車企業的一二級供應商……當前,太倉約70%的企業產業鏈上下游與上海存在關聯。

不久前,民用無人機試飛運行基地(太倉)正式獲授牌,這是蘇州首家、省內第二家民用無人機試飛運行基地,也是太倉打造長三角地區低空創新成果轉化基地、建設低空經濟示範先行區的“底座”,更是太倉與“大虹橋”產業協同共振的一個新“跑道”。

不僅產業鏈“鏈”上了上海,滬太兩地創新鏈、人才鏈的“咬合”也更加緊密。

共建嘉昆太協同創新核心圈,連續6年共同舉辦長三角科技成果交易博覽會,太倉與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簽約科技成果轉化專項合作協議;完善滬上科技領軍人才資助標準,“創贏太倉”全球創業大賽奔赴上海招才引智……

打開“一點”到“一級”的城市空間

“不管是園區環境、辦公規模還是科創氛圍,智匯谷爲初創型科研企業提供了更多選擇。”日前,位於婁江新城的太倉智匯谷·科技創新園SEED創新中心迎來首家入駐辦公企業——海之韻(蘇州)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是一家由上海交大博士團隊創立的海上智能系統研發企業,公司執行董事孫志堅對智匯谷以及婁江新城的設施、環境、服務都非常滿意。

50平方公里的婁江新城毗鄰上海嘉定,位於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的北向拓展帶和婁江科創文化走廊的交匯點,被太倉定位爲上海5大新城“姐妹城”,功能上對標融入虹橋國際開放樞紐重要承載區。以婁江新城爲藍本,太倉謀劃建設虹橋中央商務協作區,打造上海虹橋商務區向北輻射的“放大器”。

可以說,婁江新城既承載着太倉城市形態革新的“升級空間”,也是太倉打造“北翼發展極”的“戰略空間”。

婁江新城科教創新區內,西北工業大學太倉校區、西交利物浦大學太倉校區已經啓用。兩所大學帶來的創新科研優勢,爲太倉打造滬太協同創新的臨滬科創高地提供了現實支點。

目前,婁江新城沿江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核心區、北虹橋中德創新走廊等關鍵板塊城市設計已明確。太倉將圍繞規劃,重點構建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航空航天、高端裝備製造3大創新產業集羣,發展現代物貿、港航服務、商業、會展、總部經濟等沿江現代服務業,完成“港城即全域、城市即港城”的資源整合。

作爲“產城人”融合發展的樣板示範,婁江新城的強勢崛起,意味着太倉接入“大虹橋”,不在於一個項目、一個產業的合作,而是黨建、規劃、交通、產業、科創、人才、民生、生態等全方位的融合。

瑞金醫院太倉分院主體結構封頂,與上海外國語大學共建研究生實踐基地、上海外國語大學太倉中歐/中德文化交流中心,“上海—太倉”長三角旅遊直通車開通,開通政務跨省通辦遠程窗口、藥店異地購藥直接刷卡結算等便捷服務……一個個優質功能性項目落地,太倉與上海之間不僅有了“硬鏈接”,也有了“軟耦合”。

截至目前,婁江新城已累計完成投資額超152億元。隨着新城建設從“一點”向“全域”拓展,太倉與“大虹橋”的對接將串點、連線、成面,加速從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北向拓展帶的重要節點,變成具有吸引力和輻射力的重要一“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