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中暑「分陰陽」 對症處理纔有效

炎炎夏日常讓人熱到暈頭轉向,不少人會在中暑時利用刮痧緩解症狀。(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炎炎夏日常讓人熱到暈頭轉向,不少人會在中暑時利用刮痧緩解症狀,高雄一名50歲男性長時間在田間工作,就診時身體有中暑現象,頭暈,噁心感,在診間作刮痧處理,休息後得到緩解。不過中醫就叮嚀,在中醫的觀點來看,中暑又分爲「陰暑」與「陽暑」,2者的致病機轉與症狀表現有些差異,處理方式也有所不同,陰暑若使用刮痧是得不到緩解效果的。

東霖馬光中醫診所院長蘇英碩表示,如果人體無法透過流汗相關機制有效降低體溫,就會出現 「中暑」現象,臺灣的天氣屬於悶、熱、溼,人體熱量不易散發,汗液不容易蒸發,會感到非常難受無比,更容易造成所謂的「中暑」,也就是熱傷害之一。

東霖馬光中醫診所院長蘇英碩表示,如果人體無法透過流汗相關機制有效降低體溫,就會出現 「中暑」現象。(馬光中醫提供/楊舒婷高雄傳真)

蘇英碩說,任何人都有可能會發生中暑等熱急症,當疑似出現中暑等熱急症的徵兆時,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

蘇英碩解釋,「陽暑」是長時間在「高溫、通風不良、溼度高」的環境下工作或活動的人,例如工人、農夫等等戶外長時間工作者,即便流了很多汗,也無法排出身體多餘的熱,體溫調節中樞因過度炎熱而失調。是由於動而得之,故名「陽暑」。

「陰暑」是指夏天長時間吹冷氣,例如業務員,室內工作者等等,吃太多冰品、或是在外頭曬得太熱後沒有緩衝一下就進入冷氣房,造成皮膚表面毛細孔、微血管快速收縮。感覺體內有熱氣卻流不出汗,整個人好像在三溫暖裡悶着。是由靜而得之,故名「陰暑」。

「陰暑」與「陽暑」解方也大不同,蘇英碩表示,陽暑可利用刮痧幫助體內熱氣散出。室外熱中暑後,移動到陰涼處,利用邊緣光滑的刮痧板,或是硬幣塗上凡士林或潤膚乳液,作肩頸處刮痧,儘量刮背部/頸部肌肉豐厚處,不須太用力,有刮出痧即可散熱,散熱後可舒緩中暑症狀。

內關穴。(馬光中醫提供/楊舒婷高雄傳真)

風池穴。(馬光中醫提供/楊舒婷高雄傳真)

陰暑的話不建議刮痧,可利用按摩內關穴(掌橫紋向內數三指服處,功效和胃、寬胸、降逆、止嘔)與風池穴(後腦杓斜方肌上緣凹陷處,功效清頭目,利五官七竅)來緩解不適。

蘇英碩也提醒刮痧的注意事項,包括刮痧後,需休息15至30分,注意保暖不要受涼;出痧後,1小時內不要洗冷水澡,適度補充溫開水;孕婦、身體虛弱、過疲勞者不宜刮痧;服用抗凝血藥物、皮膚有傷口或易過敏者也不宜刮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