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一年飛2666萬小時,eVTOL能否在2025“彎道超車”?
近日,2025中國eVTOL創新發展大會在上海舉行。在會議中,第一財經記者瞭解到,儘管適航週期長、技術迭代等問題仍然存在,但先飛起來,已經成爲了各家主機廠商爲商業化終局進行鋪墊的主要途徑。
根據民航局最新披露的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頒發了無人駕駛航空器型號合格證6個,新增實名登記無人機110.3萬架,無人機運營單位總數超過2萬家,累計完成無人機飛行2666萬小時,同比增長15%。
飛行時長的增加,在上海峰飛航空科技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謝嘉看來,是低空航空器驗證自身安全性的必經之路。謝嘉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儘管像 eVTOL(Electric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這樣的低空航空器,能夠通過一些設計和理論推算來體現自身安全性,但最終還是需要通過大量的飛行實踐來向社會各方證明低空飛行的可靠性。“我們需要大量的實踐數據積累,哪怕一開始是載物,並在一些隔離的空域或是偏遠的航線當中跑出來的數據,對我們來說都是進行後續載人商業化的重要基礎。”
2024年,一些主機廠商已經完成了“造起來”的工作,如何儘快進入密集的“飛起來”階段是更多主機廠商的目標。按照規定,航空器想要起飛,需要在產品正式交付運營之前取得型號合格證(TC)、生產許可證(PC)和單機適航證(AC)。“目前大部分的主機廠商都在推進適航證的過程當中,我國的低空經濟相關法律法規也處在逐步完善的階段。”北京盈科(深圳)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周淵說道。
自2023年10月時的科技E20 eVTOL完成首輪試飛之後,上海時的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兼品牌總監徐安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時的科技一直在推進常態化試飛,“每天都在飛,天氣好就會飛”。徐安表示,eVTOL的適航取證時間已經相對較短了,“相比民用客機動輒十多年的適航取證時間,我們認爲 eVTOL五至六年的取證時間已經很快了”。
不斷試飛迭代、取得適航證、進行商業化運作,並不是多遙遠的目標。上海沃蘭特航空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市場總監付常銀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確定性訂單逐步涌入行業,也進一步體現了 eVTOL廠商的商業化進程。據瞭解,今年1月,南航通航與上海沃蘭特航空正式簽訂中國首批高等級商用客運eVTOL確定訂單。這是沃蘭特航空VE25型號的首批確定訂單,也是中國高等級商用客運eVTOL首批確定訂單。
賽迪顧問披露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eVTOL產業規模約爲32億元,2026年有望增長至95億元。但eVTOL能否複製新能源汽車“彎道超車”的奇蹟,還需要更多耐心。
“航空產業的培育週期實在是太長了。”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教授,低空航空器適航驗證工程技術中心主任閆峰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航空產業的培育週期比新能源產業、光伏產業等行業的週期要長得多。
從國際市場來看,德國的兩家eVTOL獨角獸Volocopter與Lilium在2024年年底均因爲資金問題宣佈破產。“但對於這些優質資產來說,不管是收購還是重組,它們被持續開發只是時間問題。”徐安指出,關鍵是看資本有沒有耐心陪着企業走完這一個複雜的迭代過程。
“2024年雖然低空經濟很火,但我們已經看到了一些資本的離場,其實也證明了行業在降溫。”閆峰說,2025年對於低空經濟來說,將會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