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該如何迎接“AI+”投資時代
來源:上海證券報
◎記者 趙明超
忽如一夜春風來,“AI+”時代倏忽而至,各種概念股乘風而起。在短短几個月內,A股市場上翻倍股甚至幾倍股魚貫而出,讓重倉相關概念股的基金淨值飛漲。
就基金業績表現而言,截至2月20日,今年以來多隻基金的淨值漲幅超過50%。其中,鵬華碳中和主題混合基金淨值漲幅高達65.79%,永贏先進製造智選混合基金漲幅爲62.15%。
上述兩隻基金之所以淨值飆漲,主要是重倉了機器人概念股。根據基金季報,截至2024年底,上述基金的前十大重倉股中,幾乎清一色是機器人概念股。從這些重倉股的股價走勢來看,自去年9月底以來,大多上漲了兩倍以上。但從這些公司的基本面來看,靜態估值已高到離譜的狀態,市場熱捧的邏輯更多是對未來恢弘的預期,這也反映了產業趨勢興起時市場追捧概念股的灼熱狀態。
歷史是一面鏡子。當前市場追捧的“AI+”概念,猶如10年前市場追捧“互聯網+”概念。要想更好地理解當下,並能合理地推演未來,我們不妨看看過往市場追捧“互聯網+”概念的經驗得失。
從2014年開始,移動互聯網加速發展,傳統行業困中求變,“互聯網+”概念股被持續炒作,疊加槓桿資金入市,圍繞“互聯網+”炒作而起的牛市隨之而來。在當年的牛市中,一批押注成長股的基金淨值“飛起來了”。Choice統計數據顯示,從2014年初開始,截至2015年6月12日的市場高點,在630只主動權益基金中,超過230只基金淨值上漲150%以上,更有55只基金淨值漲幅超過200%。其中,工銀信息產業混合基金的漲幅高達332%。
從上述淨值領漲基金的盈利根源來看,幾乎全部是押注式操作,重倉股全部是成長股。某基金經理在回憶當年的操作時稱,最初大家買的是成長風格股,爲了在同類排名中爭先,又將持倉集中到彈性更大的創業板裡的成長股,最後又集中到創業板裡的互聯網金融概念股。隨着牛市的演繹,在2015年上半年,基金的持倉風格越來越極致。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在2015年6月發生牛熊轉換之後,市場經歷了多輪階梯式調整。對於絕大多數成長股來說,直到2018年底才真正迎來止跌回升。
當年在牛市中領漲的基金,從2015年中至2018年底,它們的淨值都遭遇深度調整。上述在牛市中漲幅超過200%的55只基金,有37只淨值腰斬,有3只淨值跌幅超過70%。
同上述基金的管理人相比,部分基金管理人沒有追捧熱門概念,而是行穩致遠。例如,當時還在東方資管的陳光明,在當年的牛市中十分寂寞,但依靠對上市公司基本面的深入研究,在此後幾年的行情中實現王者歸來。
從過去幾個月的市場走勢來看,市場熱捧的“AI+”概念股,和10年前的“互聯網+”概念頗爲相似。但從歷史經驗來看,牛市總是隨着時代發展起舞,儘管每次的市場走勢不同,但總是押着相似的韻腳。而那些在牛市中習慣於短期追漲並在市場臨近高點時還在加倉的投資人,則可能遭遇巨大的虧損。
事實上,買賣持倉風格極致的基金,對投資者的擇時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也同樣考驗人性。對於大多數投資者來說,做到既準確擇時又克服人性弱點進行逆勢投資絕非易事。
當下社會,科技進步一日千里,但人性的弱點依然存在。“AI+”時代裡,或將繼續演繹那些恐懼與貪婪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