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敗投降後,本該賠償我國1200億,爲何我們直接不要了

引言

作爲戰敗的一方、作爲侵略者,不管是出於現實考慮還是站在道德高度來講,都應當向受害國進行賠償。

1931年到1945年,日本侵華14年讓中國經受了巨大的損失,我國完全可以要求日本賠給我們至少1200億美元。

但在美國的介入下,老蔣早年簽署了取消賠償的條約,到後來70年,新中國也在這個問題上鬆了口,宣佈放棄讓日本賠償。

明明日本對我國造成了極大的財產損失,傷害了成百上千萬軍民,爲何我國還要放棄讓日本賠償呢?

(侵華日軍)

一、飽經摧殘苦難深,損失慘重理當賠

在2023年冬天,“哈爾濱”一夜之間爆火,吸引了國內乃至衆多國外的目光。731紀念館門前排起的長隊也引發了熱議,帶着人們重新回憶了一遍當年日軍令人髮指的暴行。

從1931年9月18日深夜響徹柳條湖邊的爆炸開始,到1945年9月9日日軍代表簽字投降,有記錄可以查詢的,日軍針對平民所製造的在千人以上的大規模屠殺有好幾百次。

萬人坑的數量至少有60多個,且雖名爲“萬人”實則個個都不止1萬,多的甚至能有13萬,這尚且是沒有把南京幾十萬無辜百姓計算在內的數據。

整整14年間因日軍而傷亡的中國人超過了3500萬,要知道當時的日本總人口也不過是兩倍之數。

至於經濟損失,更是一個天文數字,多達6000億美元。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同樣的數字與今天相比購買力不可同日而語。

(日軍罪行)

蔣介石這個人雖然打仗不在行,又一度想與日本媾和,但也有靠譜的時候,比如全面開打沒多久他就開始考慮戰後賠償的問題了:1939年7月出爐了一份調查戰爭損失的指導性文件。

1943年底,戰爭還處於相持階段,國民政府就已經拿出了一套成形的賠償方案。

其實這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我們是苦主沒錯,但是勝利之後賠償的問題不是我們一家能夠決定的。這時候,及時拿出提案、表達我們的態度是很有必要的。

1945年,眼看勝利在即,英美蘇齊聚雅爾塔討論戰後新秩序事宜,其中就包括向日本等國的索賠相關。

但遺憾的是,當時只定下來了索賠的原則,卻沒有具體內容,從而給日後美國一手操控讓賠償數額不斷變少甚至變無、形式也一變再變留下了空子。

(日本投降報道)

一開始,美國是支持中國、東南亞等國向日本索賠的。畢竟它有國民政府這個舉足輕重的盟友作爲其在亞洲的利益支撐,無關緊要又揹負歷史罪惡的日本自然是被徹底放棄了。

它只被允許保留必要的或者說是維持生存所需的產業,什麼國防、高科技想都不要想,基本都會被拆除以實物代替錢賠償出去。

根據我們的實際損失,可以有理有據提出來的國家之間的賠償能多達1200億美元。當時國民政府索賠的態度是很堅決的,且認爲我國應當享有優先賠償的權利。

1947年,扯皮了兩年之後第一批實物賠償開始交付了,中國作爲受害最嚴重、損失最大的國家,得到了3批軍工廠的設備,計價爲2207萬美元。

如果遵循最初的計劃走下去,日本就會脫掉工業大國的帽子退出全球的競爭舞臺,中國也能借此較爲快速地恢復經濟。

(波斯坦會議)

但是,這與今天的情形完全不一樣呀。中間到底發生了哪些變故?

1947年之後我國再沒拿到一分錢、一個物件的賠償。後來我國也放棄了向日本索賠。

二、美國插手迫使各國放棄,老蔣終究屈服不再索賠

顯然是這中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能夠主導這一切的有且只有美國。具體來說,是中國的內戰結果影響到了它在遠東的佈局進而改變了它的態度。

蔣介石在大陸的時候,中國可以作爲美國的盟友,成爲它與蘇聯對抗的前沿基地。

但隨着國民黨的敗亡,新中國成立後,美國的如意算盤不好打了。

在冷戰的大背景之下,意識形態處於對立面的中共自然是美國所不能夠接受的,這就意味着它必須得在東亞重新尋找一個戰略支點。

(蔣介石)

而這個地方,就是日本。距離中蘇朝近、地理位置優良、有良好的工業基礎,最重要的是完全被美國掌握在手中。橫須賀等地駐紮着那麼多美國大兵,還害怕日本不聽話嗎?

因此,美國在1948年開始調整它的政策。首先做的就是放棄限制日本工業發展的計劃,對工廠的拆除也就無法繼續進行下去,1949年5月拆賠工作全部停止。

至於賠償,別說中國了,就連東南亞諸國全都被美國強行摁頭“放棄”。幾十億美元可能在美國看來不算什麼,但對於這些經歷了戰爭創傷的小國來說何其重要!

所以,美國人飛來飛去各種做外交努力,也只是在承諾幫助法國侵略越南的情況下贏得了法國的支持。實際上,法國雖曾提出過賠款20億的要求,但它是沒有資格的……

朝鮮戰爭爆發後,戰場態勢的變化讓美國人坐不住了。如果說以前美國還對日本有所限制的話,那麼這時候的扶持堪稱瘋狂。

(抗美援朝)

1951年9月它一手炮製了《舊金山合約》,雖然承認日本有賠償的責任卻搞文字遊戲在事實上把賠償給抹掉了。可笑的是,在52個與會國中卻獨獨缺少了中國、老撾等受害國的身影。

其實,美國是想讓老蔣參加的。龜縮於一葉孤島上的這位正指望着老美幫他實現反攻呢,想必是會“無所不從”,老美指哪他就打哪兒。

可惜的是,這招如意算盤在英蘇的反對之下沒能打出來。不過,一計不成老美立刻又出了新的一招:可以讓日、臺之間簽訂雙邊的條約。

1952年2月,老蔣與日本在臺北開始了談判。老蔣自知索賠無望,便只象徵性提了勞務賠償以及有名無實的日方在中國境內的財產處理權。

可即便如此,日方一個字都不鬆口不說,還步步緊逼。張口不是“你不夠寬宏大量”就是“你管得了大陸嗎”,直戳老蔣的心窩子。

(舊金山會議)

形勢比人強,誰讓老蔣有求於美國,美國又一心要把日本打造成對遠東的前沿基地。

他必須趕在4月28日《舊金山合約》生效之前跟日本簽字,所以纔出現了連“賠償”都沒有能夠出現在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和約裡的曠世奇景。

總之,儘管是在被迫的情況下,老蔣還是宣佈了放棄對日索賠。

大陸方面,則從來都沒有承認過這兩個所謂的和約,我們沒有參加、未曾簽字也反對取消賠償這種違反國際慣例的內容。

三、中國寬容不要賠償,日方不肯對個人賠償

在老蔣之後20多年,大陸方面也表示將不再向日方索賠。但是,與老蔣急於討好美國不同,我們是出於友好以寬大的胸懷展示“向前看”的態度。

(蔣介石)

五六十年代,中日並未建立外交關係,但兩國從官方到民間都在爲推動正常化而努力。橫亙在中間的,毫無疑問就是十幾年的血海深仇。

如同周總理所說“要往前看”,過去的事情應當銘記,可也該關注當下看向未來。他在1958年、1961年都曾經對中日關係有過表述,既點明瞭我們的態度也指出了正常化的前提原則。

而想要恢復邦交,戰爭賠償是一個繞不開的問題。

對此,我方的態度是首先必須得承認中國人民深受日本侵略之苦,我們有索賠的基本權利。其次,在這個基礎上、在有誠意的前提下進行友好協商。

經過十幾年的鋪墊,兩國的關係在70年代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周總理)

1972年時任日本總理的田中準備訪問北京就兩國關係展開磋商,中國方面的反應也十分積極,在賠償問題上首次表達了放棄的意思。

主要原因有三點:一是,不管是因爲什麼原因,但老蔣終歸是率先選擇了放棄。二是,不希望普通的日本百姓因此而陷入困境。

且不說1200億,哪怕僅僅是500億,日本都得需要用半個世紀的時間才能夠償付完畢。這樣一來,它的經濟根本無法實現騰飛的奇蹟。

當然,我們展示了友好的態度,日方也理當給出對應的反饋。最基本的一點,我們不可能容忍他們與臺灣繼續保持關係,建交的前提是必須承認一箇中國。

9月25日,田中抵達中國。在當晚舉行的歡迎宴會上,他沒有避諱的提到了自己的國家給中國人民所帶來的深重災難。

(田中角榮)

29日,雙方簽署了聯合聲明,中國正式宣佈放棄賠償要求。

同爲戰敗國的德國,僅僅向蘇聯就賠了120億。日本無疑是幸運的,在中國人民的寬容以及在美國的干預之下,只爲它犯下的罪孽支付極少極少的賠償。

除了國家之間的賠償之外,普通的受害老百姓也是有權利向日本政府索賠的。

首先,這在國際上既有先例也得到了普遍認可。德國向猶太人支付了超過600億的賠償,就連二戰期間旅居美加等國遭遇到迫害的日本人,也得到了官方的道歉和賠償。

其次,日本自己也對一些個人進行了賠償,儘管那些人都是它的公民,但至少說明這一制度是存在且實行的。

(德國總理下跪祭拜,讓德國人從此可以站起來)

另外,聯合國對於戰爭罪有專門的法律規定,不能夠用所謂的20年時效去限制受害者索賠。

所以,80年代以後中國人民的法律意識逐漸提高,開始不斷涌現出跨海索賠的例子。最廣爲人知的,大概要數慰安婦。

可是,日方的態度卻令人十分憎惡:推三阻四尋找各種藉口,就是不願意承擔自己應有的責任。甚至於,很多人現在連鐵證如山的侵華都不敢承認了。

對此,只能對那些厚顏無恥的人說:坦然面對歷史、承擔應有的責任,纔有可能真正放下歷史包袱,否則他們將會爲全世界人民所不齒。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