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病不“罕見”!我們該如何預防?

2022年2月28日是第15個“國際罕見病日”,今年的國際主題是“Share Your Colours”(分享你的生命色彩),口號是“Rare is many,Rare is strong,Rare is proud”(罕見並不孤單,罕見即強大,因罕見而驕傲)。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罕見病爲患病人數佔總人口的0.65‰~1‰之間的疾病或病變,即使按照最低發病率推算,中國的罕見病患者也逾千萬。

“人魚寶寶”(並腿畸形)、“瓷娃娃”(成骨不全症)、“月亮的孩子”(白化病)……這些富有詩意的名字背後,都是罕見病患者難以言說的痛。

儘管目前很多罕見病還不能被完全治癒,但這並不意味着“無計可施”,科學的診療手段可以有效控制和緩解疾病症狀與發展進程。

自毀容貌綜合徵:三十八萬分之一的痛

2021年,2歲的男孩軒軒(化名)因急性腎功能衰竭由外院轉診至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小兒內科,經過積極治療,軒軒的感染很快被控制,腎功能也有了明顯恢復。

然而,在診療中,醫務人員發現軒軒存在明顯的行爲發育異常:快2歲了還不會坐,不會喊媽媽,餵養也很困難,總是哭鬧、亂抓。

“軒軒是我的第三個兒子,前兩個孩子一個在13個月的時候夭折了,一個在10個月時夭折了,我們家像是中了什麼‘魔咒’,孩子總是沒辦法健康長大。”軒軒的媽媽神情黯淡地告訴醫生,幾個孩子都存在行爲發育落後的情況,前兩個孩子還出現過驚厥。

“聽軒軒媽媽的描述,我們感覺軒軒很可能得的是一種遺傳性疾病。”中國科大附一院小兒內科副主任醫師楊春芳說。

通過基因檢測,軒軒被確診爲患有一種名爲“Lesch-Nyhan Syndrome”的罕見病(簡稱LNS)。這種病還有個可怕的別名:自毀容貌綜合徵,發病率只有三十八萬分之一。追蹤軒軒生後各項檢查,楊春芳和小兒內科主治醫師朱娟發現軒軒存在泌尿繫結石、高尿酸血癥,這些都符合LNS的臨牀表現。按照遺傳規律,軒軒的兩位哥哥,也很可能是LNS。

“LNS是X染色體連鎖隱性遺傳性疾病,這類疾病的特點是,在母親攜帶致病基因的情況下,生養的男孩一半發病,女孩則一半攜帶致病基因。”朱娟介紹,由於基因突變引起特定的酶活性缺乏,患者的發育將嚴重遲緩,出現高尿酸,還會有肌張力障礙和智力障礙。更殘酷的是,患者會在成長中出現不受控制地自殘行爲,如咬嘴脣、咬手指等,即便疼得大哭,也無法停止。這些患者一般生活質量很差,生命很短暫。

明確診斷後,經科室討論,給予了軒軒低嘌呤飲食,別嘌醇降尿酸及鹼化尿液、多飲水的治療方案,並建議配合康復訓練。經過努力,軒軒尿酸長時間控制在正常範圍。“軒軒吃飯乖了,會笑了,也能牽着走了。”前不久複診時,媽媽欣慰地告訴醫生。

朱娟提醒,儘管目前對於LNS還沒有根治的手段,但如果家長髮現孩子發育遲緩,有認知與行爲障礙,應儘快到專業醫療機構兒科就診,儘早發現及診斷疾病,控制高尿酸血癥,對患兒及家庭生活質量將有很大改善,致病基因的明確也會爲患兒家庭再生育提供遺傳諮詢。

中國科大附一院小兒內科一直致力於罕見病診治,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持續關注罕見病患兒疾病的發展,改善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質量。近年來診斷罕見病包括:非經典性溶血性尿毒症、自身免疫性腦病、結節性硬化、全身型重症肌無力、進行性脊髓性肌萎縮、家族性地中海熱、法佈雷病、糖原累積症(I、II型)、瓜氨酸血癥、原發肉鹼缺乏症、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小胖威廉綜合徵等。尤其血液淨化術的應用挽救了多名患者的生命。

17α-羥化酶缺陷症:“另類”女孩的隱憂

17歲花季少女小婉(化名)的媽媽,在中國科大附一院內分泌科門診診室裡滿面愁容,原因是女兒都這麼大了竟然一直沒有來過月經。小婉和醫生說,不少小夥伴在小學六年級、初一就已經來“大姨媽”了,而她卻一直沒有來,而且胸部也沒有任何變化,在學校裡感到自己很“另類”。媽媽說,帶小婉去了很多醫院看病,都沒查出來病因。

醫生爲小婉進行了一系列檢查。影像檢查很快有了發現,CT片上顯示小婉雙側腎上腺明顯增粗,即使小婉並沒有高血壓、低血鉀之類症狀,但是根據科室之前的相關研究結果,一些先天性腎上腺增生患者爲部分性聯合缺陷,可以只表現爲原發性閉經,因此醫生爲小婉進行了基因檢測。

基因檢測證實了小婉患有一種罕見的內分泌疾病——17α-羥化酶缺陷症。

內分泌科主任葉山東介紹,17α-羥化酶缺陷症是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的一種少見類型,爲CYP17A1基因突變引起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發病率在五萬分之一至十萬分之一。這種疾病主要表現爲高血壓、低鉀血癥,女性表現爲性幼稚、原發性閉經,男性可有假兩性畸形。

“謎底”終於水落石出,醫生幫助小婉通過使用性激素替代療法,促進第二性徵的發育以及獲得正常的骨代謝,並通過雌激素聯合孕激素治療誘導人工月經週期。一直壓在小婉心裡的石頭終於落了地。

近年來,中國科大附一院內分泌科在罕見病臨牀與基礎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在國際上首次報道了糖原累積症Ia型患者G6PC基因的新錯義突變,並被人類基因突變數據庫(HGMD)收錄;首次報道了假性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症合併Turner綜合徵並初步闡明瞭致病機理;在國內首次報道了成年期Ia型糖原累積症致繼發性骨質疏鬆症的家系。此外在Alstrom綜合徵、Bardet-Biedl綜合徵、DiGeorge綜合徵等內分泌罕見病方面也提出了新見解,爲很多內分泌系統罕見病患者明確了診斷和治療方案。

多發性硬化:身患“美女病”的花季少女

2021年6月,正在讀高二的17歲女孩小美(化名)發現自己視力越來越模糊,家長以爲是近視了,帶小美去了當地醫院眼科,想着配個眼鏡也許就能解決問題。但眼科醫生接診後發現事情沒有這麼簡單,小美的視神經有受損的情況,建議他們去神經內科看看。

更糟的是,很快,小美髮現自己走不穩路,講話也不太靈活,在當地醫院做了頭顱和脊髓磁共振後,診斷爲“視神經脊髓炎”。在激素衝擊治療後症狀好轉,但是好景不長,1個多月之後,小美再次出現行走不穩,頭暈、看東西重影的症狀。

輾轉多家醫院後,2021年9月,家人帶小美來到中國科大附一院神經內科就診。副主任醫師江豔和徐文根據小美症狀及病史爲她進行了腰椎穿刺、自身免疫脫髓鞘抗體檢測、磁共振複查、並組織了多次治療組病例討論,最終小美被確診爲“多發性硬化(復發-緩解型)”。

江豔介紹,多發性硬化(MS)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慢性炎性脫髓鞘性疾病,好發於20-40歲的中青年,是目前全球最常見的青壯年致殘性神經系統疾病之一。在亞裔人羣的患病率僅爲五萬分之一至十萬分之一。女性的患病率約是男性的2倍,因此這種疾病又被稱爲“美女病”。

“肢體運動障礙、感覺障礙、疲勞和平衡障礙等都是多發性硬化常見的臨牀表現。85%多發性硬化屬於像小美一樣的復發緩解型,作爲一種病程進展性疾病,如果未能得到有效治療,約50-60%的患者最快5年會進展爲繼發進展型多發性硬化。患者可能出現無法緩解的行走困難、認知損害、視力損害等症狀,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江豔說。

經科室討論,醫生爲小美製定了免疫修飾(DMT)治療方案,使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症狀也得到了緩解。“最近都沒有發現身體有什麼異常,現在和生病前一樣,可以自由自在的活動,現在我正在努力備戰高考,希望能考到理想的大學。”複診時,小美高興地對醫生說。

徐文表示:“神經免疫領域的很多疾病都屬於罕見病,除了多發性硬化(MS),還有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疾病(NMOSD)、MOG相關腦病(MOGAD)、重症肌無力(MG)等等,這類疾病發病率低、診斷困難、治療困難,易反覆復發。對於這類疾病的治療,我們除了常見的免疫抑制劑、激素治療之外,還會根據患者病情采取免疫修飾(DMT)治療、單克隆抗體、蛋白A免疫吸附治療等最新的治療技術,可明顯改善患者症狀及預後。”

中國科大附一院神經內科在診治神經免疫罕見病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在科主任王國平教授的帶領下,將“神經免疫疾病診治”作爲科室亞專科重點方向加強扶持和建設。學科參與了多項全國多中心的神經免疫病的臨牀藥物試驗及研究,均取得可喜進展。

學科神經免疫團隊還針對多發性硬化、視神經脊髓炎、重症肌無力等疾病專門定期開展患教學習班,建立了相關疾病的專屬管理羣,便於加強患者管理、規範治療和醫患溝通。

罕見病不“罕見” 積極預防是關鍵

罕見病好像離我們很遙遠,但又真實地出現在我們身邊。中國科大附一院婦產科產前診斷中心亞專科副主任吳麗敏介紹,罕見病中70-80%是基因遺傳病,超過84%的人至少攜帶一個隱性遺傳病的致病變異,平均每人攜帶3-5個隱性遺傳病致病突變。如果夫婦倆同時攜帶同一個基因的致病突變,那麼在毫無干預的情況下,每一次生育都像擲骰子,子代呈一定概率患病。

▲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的遺傳模式

吳麗敏提醒,把好預防關,早發現、早干預是罕見病防治的最佳途徑。通過婚前、孕前篩查,產前篩查和產前診斷,新生兒篩查的三級預防策略,可以有效防範罕見病的發生。

一級預防——孕前。加強婚檢、孕前進行優生遺傳諮詢、高危人羣給與遺傳病攜帶者篩查,全面排查從源頭上予以預防。

二級預防——產前。通過孕期產檢可以篩查出高危孕產婦,及時予以產前診斷和篩查,阻斷罕見病先天缺陷患兒出生。

三級預防——新生兒。部分罕見病,如一些遺傳代謝疾病、內分泌異常疾病等,通過新生兒疾病篩查能及時發現,儘早治療,傷害可降到最低。

(安徽城市之聲:蔡佳 通訊員:朱娟 祝捷 徐文 宗璐 方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