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哪裡來 12歲小涵跨海尋根

根據衛福部統計,去年國內出養人數首度超過跨國出養。(報系資料照)

12歲的小涵(化名)剛出生就被父母遺棄在兒童之家,隨後被善牧基金會安置並出養至美國,但她始終很好奇自己從何而來,今年在養父母的陪同下回臺尋親,希望找到親生父母,甚至到遭遺棄的地方貼海報、尋求媒體協助,但未能如願。

衛福部統計,自2006年設立「兒童及少年收養資訊中心」以來,截至2018年止,有140多名個案透過收出養資訊中心尋親。

小涵的養父母爲了幫小涵回臺尋親,提出赴當年孩子被棄置的地點張貼尋人海報、透過媒體報導等方式,但遲遲沒有下落。經歷一段時間,生母才致電善牧基金會,表示當年未婚懷孕,再加上經濟壓力等原因,纔將孩子放在育幼院,雙方雖無法在今年相見,但養父母仍留下一封感恩的信及相本,並預約不久的將來再次返臺,母女相認,讓孩子知道有許多人正默默的愛着她、也祝福着她。

國內收養人阿甘(化名)與老婆結婚多年,雖然沒有避孕,妻子卻一直未懷孕,因此想要收養孩子,在兒福聯盟的協助下,5年前收養10個月大的小甘(化名)。阿甘回憶,當初小甘來到家時,似乎很習慣他們家,一下就睡着,反而是夫妻倆比較緊張,小甘晚上翻了一個身,2人就驚醒。

阿甘說,小甘就像親生的一樣,他們也讓小甘自由、快樂學習,直到中班才讓小甘就讀幼兒園,適應團體生活,學習上沒有遇到問題。他說,預計在小甘三年級再告訴他身世。小甘圓滿了他們的家,未來如果對自己的原生家庭好奇、追尋時,一定會協助找到自己的親生父母。

收養家庭如何告訴出養童自己的身世,對收養父母始終是個挑戰,包括擔心告知孩子後會較難教養、甚至傷了孩子的自信心等;從事出養服務的團體表示,孩子身世一定要由養父母親自告知,且越小告知越好,以正向接納的態度,才能讓孩子及父母共同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