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職業教育首個全國性指導文件發佈,增設文物數字技術等專業

新京報訊 據國家文物局消息,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近日聯合印發《關於推動新時代文物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這是針對文物職業教育的首個全國性指導文件。

文物職業教育範疇主要包括教育部頒佈的《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中的文物保護技術、文物修復與保護、文物考古技術、文物展示利用技術、石窟寺保護技術、古建築工程技術、古建築工程等專業,以及文物數字化、土遺址保護等行業急需領域涉及的專業。職業教育層次包括中職、高職專科、高職本科,還涵蓋在職培訓和在崗教育。

《意見》鼓勵開展中職與高職(3+2)五年貫通,並加強與有關職業本科的培養銜接。同時,聚焦實施長學制,推動各層次文物職業教育在專業設置、培養目標、培養方案、課程體系等方面實現有效銜接。此外,“古建築工程技術”“文物考古技術”“文物展示利用技術”專業的行業需求量較大,應重點發展;“文物修復與保護”“石窟寺保護技術”專業應在培養方式、就業方向等方面進行優化;根據行業數字化發展趨勢,及文物行業急需土遺址、壁畫保護修復等工種的實際情況,增設“文物數字技術”“土遺址保護技術”“壁畫彩塑保護技術”專業。

支持行業企業(機構)牽頭,聯合高水平高等院校、職業學校和事業單位,打造若干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搭建政行校企(事)對話合作平臺。教育部、國家文物局將認定一批文物產教融合基地,主要考察職業學校、文博單位共商培養方案、共組教學團隊、共建教學資源,共同實施學業考覈評價,推進教學改革,提升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等情況。

加強“雙師型”教師培養,《意見》提出實施教師教學實踐能力提升計劃,支持文物行業業務骨幹、全國技術能手到職業學校兼職任教,職業學校教師到文博單位掛職鍛鍊。開發文物建築保護、石窟寺保護、壁畫彩塑保護等產教融合優質教材、急需緊缺教材,建設優質教學資源。推動理論、實踐學習一體化,專業課教學中實訓時長佔比不低於50%,鼓勵學生到相關考古、文物保護修復、博物館展覽等實踐項目中實習實訓,提高學生的實踐與動手能力。

《意見》明確各地可從在校生中定向培養文物相關專業學生,保障文博事業單位就業崗位。此外,國家文物局已與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共同印發了《文物修復師國家職業技能標準》《考古探掘工國家職業標準》,將發佈《文物修復師國家職業技能等級考覈大綱》,與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研究制訂加快推進文物相關職業技能等級認定的實施意見,鼓勵各地職業學校申請認定爲文物相關職業技能等級評價機構,促進技能人才培養與行業發展需求有序銜接。

編輯 白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