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無第一」 諾貝爾文學獎經常鬧出爭議

諾貝爾文學獎的金牌。(圖/Nobel in Literature)

「諾貝爾周」已過了一半,生醫、物理、化學這3大科學獎項已經揭曉,這幾個學術類的獎項爭議不大。然而接下來的文學獎、和平獎與經濟學獎,就經常爭論不休,因此這幾獎往涉及作者的公衆形象、意識形態與政治干預。

2019的文學獎得主,奧地利籍的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是最受爭議的文學獎得主之一,因爲在1990 年代波士尼亞戰爭期間,他堅決否認塞爾維亞對波士尼亞種族滅絕,而且他也是前塞爾維亞總統米洛塞維奇的明確支持者。

當他獲獎後,數百人在頒獎典禮外抗議,近6萬人簽署請願書,要求瑞典學院撤銷。另外,波士尼亞、科索沃和土耳其政府發表了正式譴責,而阿爾巴尼亞、波士尼亞、克羅埃西亞、北馬其頓的大使館也抵制頒獎儀式。

2016年的文學獎則是褒貶不一,該年由美國著名創作歌手巴布狄倫(Bob Dylan)獨得,許多人肯定,認爲狄倫的歌詞發人深省,相當有價價,但是狄倫並非文學家,因此公衆的反應非常混亂。

迪倫本人並沒有出現領獎,儘管他歌對美國音樂界,乃至世界音樂界都有革命性的成就,但是把他列爲文學家,似乎是有些牽強。評論家稱,這就像「一家連鎖餅乾店被授與米其林三顆星」。

今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幾,包括深受亞洲讀喜愛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奈及利亞女權作家阿迪契(Chimamanda Ngozie Adichie),以及因小說《撒旦詩篇》而爭30幾年,前陣子遭極端伊斯蘭暴徒刺殺而重傷的魯西迪(Salman Rushdie),都呼聲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