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員提案|李寶聚:鼓勵地方將糧經輪作套種工作納入考覈

2024年全國兩會即將到來之際,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李寶聚擬提交一份《關於有序開展糧經輪作,促進糧食增產與農民增收的提案》。

李寶聚表示,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農民增收促進行動,目的就是鞏固農民持續增收勢頭,促進共同富裕。目前總體狀況是,除了部分集約化種植的大農場、大戶種糧有效益,有積極性外,很多地區,單純種植糧食比較效益低,種植糧食的積極性不太高,甚至多地出現土地拋荒撂荒現象。

李寶聚提及,輪作套種是中華民族悠久農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國家人口多,可利用的耕地少,小田塊兒比較多,在基本農田上有序進行輪作套種,一方面改善耕地質量,保持土壤肥力,減少土壤中的病菌病蟲害數量,是實現提高單產、增加糧食作物產量的重要抓手;另一方面,通過種植(養殖)經濟作物(動物),提高了單位面積的產出,大大提高了農民的效益,是長期實現農產品保供的重要手段 。

他舉例稱,江蘇省徐州市邳州市宿羊山鎮,8萬畝的農田,7.9萬畝是夏秋茬玉米與冬春茬大蒜的輪作,農民精心呵護土地,既保證了玉米的畝產,又保證了農民每畝地8500元左右的純收入(玉米500元,大蒜8000元),當地農民種植糧食與大蒜的積極性很高。雲南省祥雲縣採用玉米-豌豆輪作的模式,四月份播種玉米,八月份採收玉米後播種豌豆。全縣這種模式種植面積有4萬畝地,玉米畝產量600-800公斤,均價3元/公斤,產值1800-2400元畝,人工成本高,每畝地掙800元以內。豌豆畝產量600-800公斤,均價8元/公斤,畝產值4800-6400元,成本400-600元,每畝能掙4400-5800元。在我國稻區,稻蟹、稻蝦、稻魚等種養殖結合的模式,更受農民的歡迎。既保證了糧食生產,又促進了農民增收。

然而,李寶聚發現對於基本農田上實行糧經輪作,存在一些問題:

一、正確地處理好耕地“非糧化”與“糧經輪作”的關係。 嚴格實施耕地利用保護,確保良田糧用,堅決遏制“非農化”,防止“非糧化”,是非常正確的決策。一些地方,對耕地“非糧化”政策理解不準確,基本農田上,除了主糧作物(小麥、稻穀、玉米)不允許種植經濟作物或養殖經濟動物,大大影響農民種地、養地的積極性。

二、缺乏輪作套種的科學規劃,對輪作的經濟作物市場預測不準,沒有達到理想的效益。

三、缺乏科學輪作套種的技術指導,種植的種類不對路,管理不到位,產量不高,品質不好。

四、基本農田改造成高標準農田過程中,沒有考慮輪作的經濟作物對農田的特殊需求。

爲此,李寶聚建議:

第一,強化政策支持引導,加大糧經輪作產業支持力度。在基本農田上,在一年保證種植一茬或兩茬糧食作物的基礎上,可以種植蔬菜、油菜、花生、馬鈴薯、甘薯等經濟作物,政策在全國基本保持一致性。目前,在基本農田上,是否可以輪作套種經濟作物,養殖經濟動物,種養殖的種類,各地規定差別很大。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將糧經輪作套種工作納入政府督查激勵、糧食安全責任制考覈、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覈範圍。

第二,整體規劃,統籌安排。科學規劃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經濟動物輪作套種養的模式,在保證糧食生產與土壤健康的基礎上,最大限度發揮土地的作用。各地形成針對當地主要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經濟動物的生產、市場、物流體系,保證糧食與重要農產品,種(養)得出,賣得出去,農民實實在在有效益。

第三,抓好糧經輪作科技攻關,爲產業發展保駕護航。國家設立科技專項,發揮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相關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科研平臺的作用,集中國家種養殖產業的科技優勢力量,解決輪作套種過程中的科學問題與技術問題。

第四,發揮龍頭企業引領作用,提升產業整體效益。發揮加工、銷售企業的銜接育種公司、種植農戶、消費者的核心關鍵作用,支持一批處於行業領先地位的加工、銷售龍頭企業做大做強,擴大市場影響和吸引力,以品牌溢價推動產業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