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相機鏡頭大突破!清大發表全球最薄透鏡 比紙薄可撕貼
▲清華大學光電所助理教授劉昌樺研發出世界上最薄的介電質超平面透鏡。(圖/國立清華大學提供,下同)
微型相機鏡頭大突破!清華大學光電所助理教授劉昌樺與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團隊合作,研發出不用玻璃折射成像,而是以數萬個極微小的奈米柱排列爲同心圓來改變光穿透速度的超平面透鏡,厚度比紙還薄、甚至還可像貼紙一樣撕下轉貼,未來可應用在相機、手機及微創手術導管等鏡頭上。
▲不同奈米柱排列方式做出的透鏡成像效果也不同,A透鏡成像效果最好。
這項全球最薄介電質超平面透鏡的研究成果,不僅登上了國際頂尖期刊Nano Letters,許多外國媒體都也爭相報導,並以「超超薄的平面鏡頭」、「光學鏡頭從3D變2D」、「永別了,立體玻璃鏡頭」標題來形容這項重大突破,也讓清華大學的研究能量揚名國際。
傳統透鏡由厚厚的玻璃鏡片構成,需要經過打磨、拋光等昂貴製作過程,厚度往往達數個毫米。劉昌樺表示,近兩、三年來奈米技術和奈米光學精進,開啓了人工平面透鏡「介電質超平面透鏡」的研究領域,採用半導體材料如二氧化矽來「長」成數萬一樣高度的微米等級柱子,並排列成一圈圈同心圓的圖案,來改變光穿透的速度,達到跟傳統透鏡一樣好的效果。但因爲構成透鏡的微細柱子高度至少得是直徑的5倍以上,又高又細的柱子很容易倒塌。
▲新型超平面透鏡採用半導體材料如二氧化矽來「長」成數萬一樣高度的微米等級柱子,並排列成一圈圈同心圓的圖案。
劉昌樺採用創新的光學設計方法,成功降低這些柱子的高度至奈米等級,柱高只要達直徑2倍即可。柱子變矮了,更方便製作、更穩固,製作出的透鏡也更加輕薄。以此方式製作出的鏡頭,直徑只有頭髮的百分之一;厚度僅190奈米,比五萬分之一公分還要薄,創下世界上最薄介電質平面透鏡的紀錄。
劉昌樺目前在實驗室使用電子束顯微鏡來製作超平面透鏡,成功證明不同的奈米柱排列方式,可取得清晰度不等的成像。但因上萬個奈米柱都得用人工一個個排列出來,製作速度較慢。劉昌樺表示,未來這套技術如獲業界採用,用半導體制程的曝光機及光罩來製作透鏡,數秒就可完成。
▲清華大學光電所助理教授劉昌樺研發出世界上最薄的介電質超平面透鏡。
劉昌樺畢業於清華大學動機系,之後赴美於密西根大學電機系取得博士學位,並分別在西北大學材料系和華盛頓大學物理系擔任博士後研究員。在回到母校清華執教之前,他也接到了國外知名大學的聘約,仍決定回臺任教。他認爲臺灣的生活及研究環境,對年輕教授仍有一定的吸引力,例如厲害的半導體產業,「當然,能與父母家人一起生活是最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