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通信產業加速商業化 上下游推動市場化進程

本報記者 張靖超 北京報道

近年來,衛星通信已成爲商業航天、通信等領域發展創新的重點之一,更成爲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動力之一。

伴隨終端設備直連衛星產品和服務加快普及,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會同有關部門起草了《終端設備直連衛星服務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並於9月27日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其中,《徵求意見稿》明確了對終端設備直連衛星服務在技術研發、融合創新、應用生態以及數據資源利用等方面的支持,鼓勵在終端設備直連衛星服務有關基礎設施依法依規建設和資源共享,支持衛星通信與地面移動通信的融合發展;鼓勵通過終端設備直連衛星服務提高網絡覆蓋水平和應急保障能力。

在採訪中,《中國經營報》記者瞭解到,作爲商業航天的一大應用場景,衛星通信除亟須突破技術瓶頸外,成本高是當前國內商業航天產業面臨主要問題之一。

其中,對於成本問題,網翎總經理張海明提出:“產業鏈成本居高不下是商業航天推進的最大卡點,這需要產業鏈上下游一起努力才能突破,只有靠需求拉動的市場才能實現航天的真正商業化。”

衛星通信場景潛在市場巨大

作爲戰略性新興產業,商業航天技術輻射面廣、產業帶動力強、關聯產業多、產品附加值高,能有效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等高精尖技術和行業發展,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方向。

其中,衛星通信是備受關注的應用場景之一,並與未來的6G技術也有較大的結合空間。低時延、低成本、廣覆蓋、高可靠的衛星互聯網,是未來通信的重要方式之一。就在8月初,我國低軌衛星互聯網星座計劃“千帆星座”完成首批衛星的發射,計劃到2030年年底前,要在地球周圍部署約1.5萬顆衛星。像這樣的“萬星星座”計劃,我國已經規劃有3個。實現高密度發射的背後,如何用更低的成本,實現更穩更快的發射,考驗的是商業航天的技術創新與模式創新能力。

《“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指出:“加強新型網絡基礎架構和6G研究,加快地面無線與衛星通信融合、太赫茲通信等關鍵技術研發”“加快佈局衛星通信網絡等面向全球覆蓋的新型網絡……加快北斗系統、衛星通信網絡、地表低空感知等空天網絡基礎設施的商業應用融合創新。”《“十四五”信息通信行業發展規劃》指出:“推進衛星通信系統與地面信息通信系統深度融合,初步形成覆蓋全球、天地一體的信息網絡,爲陸海空天各類用戶提供全球信息網絡服務。”

佰才邦科創部總監雲翔提出:“我們國家是有着發達的通信網絡系統的國家。但與此同時,可能有60%到70%國土範圍沒有任何信號,這很矛盾。其實在物聯網領域也有很多的需求,是需要去滿足、去覆蓋的。所以說在那些現在沒有網絡信號覆蓋的地方,一旦出現了自然災害,如果能提前把信息數據採集回來,即便它有幾秒時延都沒有問題,能提前把數據採回來對他們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佈的第5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近11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78%。‌也就是說,中國仍然有大約3.1億人口沒有被網絡覆蓋。從中也可以看到,中國衛星通信有巨大的增量市場。

規模商業化的根本是降成本

對於衛星通信產業而言,無論是上游還是終端的技術努力,最終方向都是降低成本,而降本的同時纔有可能對大增量市場規模化做好準備。

思朗通信總經理祝濤提出:“從衛星的發射,到火箭的製造,再到終端研製,與國外最先進的技術相比,我們還有非常明顯的技術差距。技術差距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成本的優劣,所以導致整個成本居高不下。”

中國衛通創新研究院系統論證中心主任朱興鴻表示:“國內衛星軌道發展的態勢分高軌和低軌,目前衛星的系統容量,結合國內本來已較爲發達的地面網絡,是能夠滿足現在全域範圍內連接的需求,尤其是高軌衛星。而低軌衛星,運載可能還有一定的瓶頸。因爲現在國內的幾個計劃,大部分還是百顆星的量級,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國內現在的運載實力還沒有能實現像國外重複運載的能力。實現重複運載之前,現在國產的運載發動機的數量,就是制約發射次數的瓶頸,這種製造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咱們整體對於衛星互聯網的佈局。”

在終端方面,張海明表示,從產品角度考慮,第一,衛星便攜站的成本和價格多年來居高不下;第二,不能要求大衆市場的用戶都是衛星方面的專家,懂衛星的使用,所以產品的應用門檻要非常低;第三,便攜性要做到極致;第四,要把價格做到極致。“此外,無論是業內的芯片研發企業,還是衛星上游的運營商,我們也有很好的互動,目標都是希望降低成本,我們在推動整個行業一起努力,通過技術的創新降低成本、滿足市場化需求。”

張海明提出:“終端的進一步發展一定要走成本更低的方向,要進入一個良性的循環,從上游、供應鏈、終端、市場等要形成一個良性的互動。很多時候老百姓對衛星互聯網不敢想,爲什麼呢?因爲那個東西跟他們沒有關係。我們在推廣終端過程中,也意識到市場要有一個教育的過程,因爲它已經不是項目招標、採購這種傳統的衛星終端採購的程序,而是說你要像消費電子那樣去建立銷售的網絡、規模化的銷售模式,帶動整合市場及渠道一起教育,我們銷售團隊也做了大量的努力。從這個角度來講,下一步的產品我們的目標要比現在的價格降低一半,把成本做到極致,只有做到極致,市場才能夠變大,商業才能夠閉環。”

商業航天產業按下加速鍵

年初至今,我國商業航天領域的投融資保持強勁勢頭,市場規模快速增長。

不過,記者注意到,目前商業航天領域的投融資主要發生在產業上游。根據產業鏈劃分,商業航天上游是火箭製造、衛星製造及相關配套設備;中游爲衛星發射、地面設備製造;下游爲終端應用及服務市場。傳統應用場景包括通信、導航、遙感,新興應用場景包括衛星互聯網、太空旅行、太空採礦、深空探索。

IT桔子數據顯示,今年1—9月,國內商業航天領域共發生投融資案件15起,比去年同期多4起,同比增長36.4%。從金額看,15起案件投融資金額共計54.7億元;其中,有8起投融資金額超過億元。從15起投融資案例的具體情況看,今年,資金正集中流向運載火箭和人造衛星兩個細分領域。15起案例中,有8起所籌資金用於與運載火箭相關的項目,5起所籌資金用於與人造衛星相關的項目,1起兼顧火箭和衛星零部件的研發,還有1起用於載人航天的商業化探索項目。

此外,9月22日和9月26日,兩家“中字頭”新公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商業衛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航天科技商業衛星公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商業火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航天科技商業火箭公司”)相繼成立,註冊資本分別達12億元和10億元。從公司名稱和經營範圍判斷,航天科技商業衛星公司聚焦在衛星研製相關業務,航天科技商業火箭公司聚焦在火箭研製相關業務。

不過在產業鏈下游,也有部分民營企業嘗試將高通量衛星的技術轉化爲商業化落地。張海明介紹到:“經過兩年的努力我們推出了網翎衛星上網機,對接亞太6D高通量衛星,達到整體重量4.5公斤,可以單肩背也可以雙肩背。在實際應用當中證明,這款上網機達到了設計要求,波導加微帶技術,價格上我們做到了比現有同類產品低一個等級,標準檔不到3萬元。已經向規模化的市場需求做了切實有效的努力。”

(編輯:吳清 審覈:李正豪 校對:燕鬱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