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火箭送人、送快遞,航天商業化進程加速
國內商業航空的想象空間正在進一步打開。一週前,深藍航天在交個朋友淘寶直播間推出了國內首張太空旅行船票,100萬元/座的船票在上架後很快售罄。
10月31日,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深藍航天有關人員瞭解到,過去一週,深藍航天的電話被“打爆了”。客戶的熱情也讓更多國內企業意識到,國內航天商業化進程正在提速。
事實上,從維珍銀河,到SpaceX,再到國內的深藍航天,當越來越多的航天企業將商業化提上日程,如何利用政策、資本、研發等途徑爲自身增強競爭力,將會是越來越多入局者考慮的關鍵問題。
“低價”的太空船票
“從外界的反饋來看,100萬一張的票價還是低於了大家預期的。”國內可回收液體火箭研發製造企業江蘇深藍航天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深藍航天”)常務副總裁趙亞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趙亞口中100萬一張的票,是上週深藍航天在交個朋友淘寶直播間中上架的亞軌道載人旅行飛船船票,船票的到手價格爲100萬元,消費者在2027年將能夠體驗約12分鐘的飛行過程,平均每分鐘的體驗費用不到9萬元。
在世界範圍內,太空旅行的商業化已有先例。2021年,英國商業航空公司維珍銀河宣佈以45萬美元起的票價出售太空遊座位票。同年,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旗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藍色起源,其首次載人試飛票價被拍到了2800萬美元。2022年,SpaceX也與休斯頓初創公司Axiom Space合作推出了爲期10天的太空旅行,每名旅客往返加訓練的費用爲5500萬美元。
兩張太空船票很快售罄之後,趙亞透露,過去一週中,有很多潛在客戶向公司打電話諮詢。“就目前資本市場和政企層面的反饋來看,這是一次不錯的商業化嘗試。”
性價比的背後,是國內航天領域越來越可控的成本,這也恰恰是航天商業化的基礎條件之一。“100萬元的價格對於我們來說已經能夠覆蓋成本了,隨着未來可回收技術的進步,成本還有望進一步壓縮。”趙亞表示,當前國內的入軌太空運輸成本大約在7萬—12萬元/公斤,深藍航天的目標是在2年之內將這個價格降至7萬元/公斤以下,而可回收火箭以及重複使用技術正是成本降低的關鍵。
“一子級箭體佔整個火箭發射成本的75%左右,在回收技術成熟之前,火箭基本就是‘一次性’的,回收並重復使用能夠節省掉這部分的損耗成本。”趙亞解釋道。
未來運輸成本將更便宜
提及可回收火箭以及其商業化的進程,SpaceX依舊是行業內繞不開的標誌。截至目前,SpaceX火箭“獵鷹—1”80%的部件設計都基於重複使用原則。SpaceX還強調產品的通用化,例如在動力系統選擇、箭體設計、導航控制等方面都盡力做到與後續產品通用,避免重複投入。
技術層面之外,在商業化方面,SpaceX也邁開了一大步。摩根士丹利今年上半年發佈的研究報告顯示,複用性不僅是SpaceX降低成本的關鍵,也是其實現盈利的關鍵。根據報告估測,SpaceX 2023年底的估值已經達到1800億美元,在2024年,SpaceX有望實現54%的收入同比增長。
萬聯證券投資顧問屈放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當前SpaceX的星艦發射成本已經在一個很低的水平,如果未來商業化推廣,不僅會在航天領域擁有明顯的成本優勢,甚至在洲際物流運輸等領域,可回收火箭運輸的成本也有望大幅度低於國際物流成本。
“對於前沿科技技術和企業來說,將來完成商業化的閉環之後,能夠嘗試的業務範圍是很廣的。”趙亞表示,當可回收火箭技術逐漸成熟,火箭將回歸交通運輸工具的本質。“簡單來說,一個可回收使用的火箭在未來就是一個送快遞的工具,唯一能夠限制送什麼的因素將會是我們的想象力。”
從業務規模來看,趙亞透露,未來的三年內,公司的業務重心會放在衛星組網當中。“預計2026年能夠實現盈利。”趙亞說。
在技術成熟之後,商業化的渠道打開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讓遠離C端的產品進入大衆視野,並進行面向C端的產品教育,這是當前商業航天企業進行商業化的預備性動作。”交個朋友副總裁崔東昇向第一財經記者坦言,未來電商等渠道與前沿科技打交道的項目還有很多,“畢竟太空旅程的前置環節較多,這些都是未來能夠進行商業化的項目”。
如何給商業化加槓桿
SpaceX之所以能夠成爲如今商業航天領域的標杆性企業,不僅僅是因爲馬斯克對技術的顛覆性追求,更是因爲其懂得藉助美國航天政策、完善的產業鏈基礎設計、風險投資、技術創新等多個砝碼爲自身加槓桿。而SpaceX的突破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全世界範圍內的商業航天熱潮。
2015年,國家發改委等部門聯合發佈了《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 年)》,明確鼓勵民營企業發展商業航天。2023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將商業航天列爲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2024年,“商業航天”也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上奇產業通統計數據顯示,在原材料生產、航天裝備等一系列航天產業鏈中,截至2024年7月底,我國與航天產業鏈相關的專利申請總量已經達到了近27萬件。
“相比於國際航天市場,我國目前政府主導的航天項目已經比較成熟,無論是在空間站,衛星導航方面都處於世界先進行列。但民間航天的發展仍然存在滯後。”屈放指出,未來我國航天領域需要繼續加強發動機,新材料等核心技術的研發,同時有關部門也應當加大民用航天領域的支持力度。
屈放建議,目前我國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已經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任何產業的發展都需要借勢,這也是商業航天給自己加槓桿的途徑之一。”屈放說道。(第一財經記者喬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