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會看聊天記錄?視頻號的意義到底在哪?張小龍演講精華來了!

最近,鄭爽代孕事件傳的沸沸揚揚,被曝出的錄音更是令人跌破眼鏡。一夜之間,鄭爽從“流量小花”變成了“劣跡藝人”,許多品牌也與她終止合作。鄭爽代孕事件讓先前與她合作的品牌和作品何去何從?明星翻車造成的影響讓我們認識到了什麼?關注公衆號“文化產業新聞”,回覆“鄭爽代孕事件”,獲取更多相關信息。

1月19日,一年一度的微信公開課如期而至。每年公開課,除了微信各個重要產品的集中亮相外,外界更爲期待的則是微信創始人張小龍的演講。站在微信十週年的特殊節點,張小龍說,十年過得特別快,十年前做微信的時候,想法特別簡單,就是自己不怎麼用QQ,但需要一個溝通的工具,想到很多人可能和自己有一樣的需求,所以做了微信。但他也沒想到十年後的微信會成爲今天這樣。“我覺得自己特別幸運,是被上帝選中的那個人,因爲靠自己是做不到現在這樣的”。

2億人設置朋友圈3天可見張小龍透露微信最新數據演講上,張小龍披露了幾組有趣的微信最新數據:2020年,每天有10.9億用戶打開微信,3.3億用戶進行視頻通話;7.8億用戶進入朋友圈,1.2億用戶發表朋友圈,其中照片6.7億張,短視頻1億條;朋友圈每天有1億條視頻內容,有3.6億用戶讀公衆號文章,4億用戶使用小程序。與2019年相比,朋友圈發佈數量漲了10倍。他還透露,2億人朋友圈設置僅三天可見。2019年,張小龍第一次公開了朋友圈的數據,當時他講到:微信1億人設置了三天可見,想重新設計朋友圈。

微信會看聊天記錄?張小龍:看了會被開除將推出自有輸入法演講上,張小龍稱,騰訊的員工窺探聊天記錄會被開除,且我們不在雲端保存聊天記錄。但他表示,相關規定的要求下,會留存近三天聊天記錄備查。同時,他透露,爲了更好地保護用戶隱私,微信將在近期灰度測試輸入法。張小龍表示:“我們確實不會看你們的聊天記錄,我們公司的人都是知道的,因爲如果要看會被開除的,我們這裡不保存聊天記錄。”“那爲什麼(用戶)在微信說了什麼,會收到(相應)廣告呢?”張小龍說,“從這個出發點,我們技術團隊聊到,我們爲什麼不自己做一個輸入法,我說好啊,我們有這個技術團隊,這個團隊是做機器翻譯的,有很好的AI積累,他們也想驗證自己的技術水準,在輸入方法這裡,我們前期做一些投入還是很好的。”除了對微信十年的一些總結,張小龍在近一個半小時的演講中中,把超一半的時間,給了視頻號,其他時間則分別談了關於直播以及一些微信新功能的內容。關於視頻號2020年1月19日,微信正式推出視頻號,至今整整一年。期間,微信視頻號迭代了4個大版本,並陸續支持了頂部分欄、轉發朋友圈大屏顯示、長視頻、直播打賞、連麥等能力。張小龍說,2017年的時候,他就跟公衆號團隊聊過,公衆號只適合少數人寫長文章,但大多數人寫不了長文章,所以想在朋友圈下面做一個類似“非朋友圈”的功能。這個想法他和馬化騰吃飯時也聊過,馬化騰也很支持。但當時不了了之,是因爲這項工作非常大,而隨着時間的推移,視頻化表達其實越來越成爲普通人的習慣。最近5年,微信用戶每天發送的視頻消息數量上升33倍,朋友圈視頻發表數上升10倍。這時候,微信再思考短內容的時候,就會想,不應該基於短文字來做,而是應該基於視頻化內容來做。張小龍認爲,視頻化表達應該是下一個十年內容領域的一個主題。於是2019年,微信組建了一個約20人的團隊,開始開發視頻號,當時的定位是視頻化的微博。張小龍還澄清了一個外界傳言很久的話題,他說,很多人說視頻號是公司的戰略重點,但並不是,公司的重點還是在微視,關於視頻號,公司甚至沒有開會爲此立項,所以這個項目就是微信自己在做,“它不是一個任務,而是自己給自己的一個挑戰”。這實際上這也是微信的風格,基本上微信做東西,都是成立小團隊開始做起,而不是大規模的兵團作戰。視頻號的重點不在視頻,而在號對於視頻號,微信團隊的定義是,“視頻號是一個人人可以記錄和創作的平臺 ,也是一個瞭解他人,瞭解世界的窗口”。在張小龍看來,視頻號的意義,視頻是其次,號纔是最重要的。他說,微信的價值中,身份是很重要的一點,就像現實生活中的身份證一樣,微信可以在很多場景下代表用戶的身份,但微信的身份,整體還是基於社交和通信領域,相對是私密的。而在做視頻號的時候,也需要創造一個新身份,這和微信的身份完全不同。比如之前做直播,一直都沒法突破微信身份的限制,但有視頻號之後,直播才能變成一個公開領域的事情。對於身份,其實面向機構的話,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作用。在PC時代,機構最大的ID就是官網,每個公司都會註冊自己的一個官網,但移動互聯網時代,建立官方網站已經沒有意義。對微信來說,一直希望幫企業做平臺,像之前做公衆號和小程序的時候,也是秉承這一點,讓它們成爲企業的官網,現在,我們覺得視頻號也會成爲企業的官網,不僅如此,對機構來說,視頻號還會是一個最好的載體。社交推薦拯救了視頻號,但未來的主流會是機器推薦張小龍說,去年上半年,視頻號的內容不夠多,分發效果也不理想。當時也從微信搜索算法團隊抽出人來,組建了三個團隊,來尋找視頻號推薦算法的最優解。但這其實是一個死循環,因爲內容不好看就沒有瀏覽量,就導致沒有人貢獻內容,所以推薦系統也推不出好內容,然後繼續沒有好的內容看。因爲內容不好看就沒有瀏覽量,就導致沒有人貢獻內容,所以推薦系統也推不出好內容,然後繼續沒有好的內容看。在5月份的時候,視頻號做了一個大改版。因爲經過幾個月的灰度,表明在現有的內容下,基於機器推薦是走不通的。對比朋友點讚的內容,雖然當時朋友點贊還是匿名的,和機器推薦的內容來對比,張小龍發現,機器推薦的遠不如人工(或者說朋友)推薦的精彩。所以,視頻號開始以實名點讚的社交推薦爲主,機器推薦爲輔。新版本發佈後,各項數據都開始上揚,視頻號也踏過了生死線。張小龍表示,對於一個內容產品,只有達到一定用戶量級,才能實現自循環,這才真正度過生死線。如果沒有踏過這個生死線,那再多的功能也都沒有用,在視頻號的發展過程中,社交推薦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這並不是說機器推薦沒有用,而是隻有在內容足夠豐富的情況下,機器推薦的作用會更大。去年6月份的時候,張小龍曾做過一個預測,即未來視頻號的流量分配比例會是,關注、贊和機器推薦分別爲1:2:10。之所以做出這樣的判斷,張小龍解釋說,內容可以分爲兩種,一種是需要花腦力去理解的知識性信息,是學習;一種是不需要花腦力的思維舒適區的消費類的信息,是娛樂。朋友贊是朋友強迫你去獲取你未必感興趣的知識性信息,屬於學習類的;機器推薦,是系統投其所好而讓你很舒服的瀏覽你喜歡的消費性信息,屬於娛樂類的。從用戶習慣來說,不費腦力的內容肯定佔比會更大。但目前來說,視頻號裡朋友點讚的內容流量是機器推薦的兩倍多,這其實不夠合理,也說明視頻號的內容豐富度還不夠,機器推薦的內容觸達還沒有那麼大,未來,視頻號也會不斷調整。視頻號是基礎設施在做視頻號的時候,張小龍思考一個問題,究竟什麼是視頻。說到視頻,大家會想到手機相冊裡面的視頻文件。就像朋友圈,只能上傳相冊的視頻,但在張小龍看來,視頻文件以後可能會消失。張小龍說,未來的視頻不應該是文件的形式,而是一個結構化的形式,可以被標記,可以進行互動。就像現在在微信裡分享視頻,還要傳一個文件,這個方式會被淘汰。在朋友圈也是,朋友圈的視頻也應該是結構化,所以現在很多人把視頻號分享到朋友圈會發現,它和本地上傳的視頻沒有什麼區別。未來,微信裡流通的視頻,也會以視頻號的形式存在。如何理解視頻號要做的事情,張小龍說可以參考公衆號。公衆號是文章的載體,如果沒有公衆號,大家分享文章可能還要通過文件的形式,但現在都是通過公衆號。張小龍說,視頻號更多的意義,是視頻內容的載體,既然是載體,那就是承載內容的,而不是生產內容,所以,微信接下來的重點,也是做內容的承載和船體。雖然現在視頻號還沒有做到讓更多普通用戶去發內容,但微信已經通過一些小舉措去引導,比如讓視頻號的內容關聯到名片,這樣用戶點擊其他人名片時,就可以看到他的視頻號。張小龍表示,視頻號希望每個人都可以用,而不是大V、網紅表演的地方。另外關於全屏的問題,張小龍稱,視頻號去年上半年,內容的命中率很低,所以要像微博一樣,每一頁展示更多的內容,提高命中率,但隨着內容變多,也會開始做一些全屏的嘗試。關於新版本:1、發佈新表情。表情是表達方式的一個基本元素,比如拍一拍的尾巴,目前1.2億人設置了拍一拍的尾巴,模擬人在現實中的動作,裂開表情受歡迎。2、新增“狀態”功能。例如在同一景點或者同一個咖啡吧,這都涵蓋於一個狀態中。現在用戶打開名片看不到什麼東西,未來名片應該是活的,包括當前狀態。3、浮窗像狗皮膏藥,新版微信將刪除浮窗功能,用更優雅的方式切換到想要回到的畫面。4、現在用戶從直播跳出之後很難返回原來的直播間,新版做了個小優化,頁面往下拉會有最近看過的文章、直播、視頻。5、微信視頻號的發展速度,纔是微信正常的發展速度。6、微信有兩個關鍵詞,連接和簡單。微信的重心不是做內容而是做連接,連接意味着做底層設施,會產生很多豐富的結果,不止連接人、連接內容、連接服務、連接貨幣;我們所有產品的特點是簡單,簡單是很美的,完成一件事情有一千種方法,簡單是其中最好的方法。結語微信走過的十年是中國移動互聯網行業蓬勃發展的十年。在這十年間,張小龍承認,自己對於產品的看法也發生了轉變。他自嘲,自己曾寫下“一個產品到底要加多少功能,才能讓自己變成垃圾”這句話;而如今,微信越來越龐大,他已經將此話換成了“一個產品到底加了多少功能,還能不變成垃圾產品。”他強調,雖然比十年以前多了很多功能,但微信還是像十年前那樣簡單。過去10年,微信對你的生活帶來了怎樣的改變,歡迎留言分享你的故事。文章來源:艾瑞網

文化產業新聞:創建於2013年4月,微信內創建最早、最有價值的文化產業諮詢平臺,在業內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力。《中國文化報》曾做專訪,刊發題爲《生產高品質內容,做專業自媒體平臺---文化產業新聞:不做新聞的搬運工》的報道。發送最新行業動態和分析報道,鏈接政府、企業、學界的信息中轉站,文化產業相關從業者學習、交流、宣傳的必備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