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電車續航不能看CLTC,要看WLTC續航?
過去兩年買了很多電車,得出了一個重要結論,電車最重要的續航標準,不能看CLTC標準,要看更貼合實際使用場景測試下的WLTC標準。
WLTC是“全球統一輕型車輛測試循環”標準,它的測試方式和初衷都要更加貼合日常使用。
無論是CLTC還是NEDC,放在電動車上顯示續航成績都是不夠精準的,如果用車強度較大能夠明顯發現續航真的是僅供參考。
以我手裡目前的自主品牌純電動車爲例,標註600km的續航能力,但實際使用下來卻只能跑380km左右,CLTC在實驗室下測試出來的續航能力,根本沒有辦法放在北方0度左右的室外溫度下作爲參考。
WLTC一度被認爲是比較準確的測試標準。
其標準測試工況分爲低速、中速、高速與超高速四個循環,對應車速爲56km/h、76km/h、97km/h、131km/h,對應測試時間爲590秒、430秒、450秒以及320秒,並且在測試過程中還設置了剎車、急加速、停車等環節。
最低車速56,最高車速131,這很符合國人的駕駛習慣。
CLTC之所以續航不夠標準,主要是測試車速以及行駛時間標準和WLTC有着較大的差距,其平均車速不足29km/h,而且最高車速只有114km/h,與國內絕大多數消費者的駕駛方式有着較大出入。
以我手裡的ID.3(參數丨圖片)爲例,其顯示的是WLTP標準,其實要更加嚴格一些,所以CLTC模式下的450km續航從來沒有顯示過,夏天開空調的滿電續航標準其實只有350km左右。
但這350km是非常精準的續航,囊括高速、空調工作時的需求,即便是在高速路況下行駛掉電速度也是在計算之內的。
尤其是在冬天,CLTC的成績不能作爲日常使用參考,用戶只能通過剩餘電量來推算出大概還能跑多遠,根據自己的經驗總結出來剩餘里程。
比如說一臺標定續航500km的電車在冬天,10%的電量能跑30km,剩餘40%的電量剩餘續航就還有120km。
無論是CLTC還是WLTC,這些都是在不同環境中測試出來的成績,電車的補能特性不同於燃油車,電池在冬季的使用效率和電機高速效率有着較大差距,所以說通過自己經驗判斷得來的續航才最精準。
最好的方式,就是用120的車速巡航跑,以10%的掉電速度來分析出車輛的真正續航,再用10%的掉電速度計算出市區行駛里程,基本上就能得出在自己地區內的實際續航。
如果車輛能切換成WLTC模式,就用WLTC來顯示剩餘里程,也是給自己提供信心的方式。總而言之,CLTC的標註續航真的只是僅供參考狀態,更嚴格的WLTC還有一定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