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啥開電車的人越來越多了,油價卻不見降!揭示背後真實原因。

最近這幾年,新能源車真是火得一塌糊塗!

換句話說,現在的新車市場裡,油車已經逐漸退居“配角”,電車成了主角。

可有趣的是,電車越來越多了,但油價卻紋絲不動。

多數地區的油價依舊高掛在每升7.24-8.55元之間,一點要降的意思都沒有。

爲什麼會這樣?其實,答案比你想象的要更爲現實!

提到這個問題,很多人可能會認爲:還不是國內的石油公司想多掙錢!

因爲電車變多了,需求變少了,這玩意就該降價——不根據市場調整,擺明了就是坑人。

但事情,遠沒有這麼簡單。

因爲油價的高低,背後牽扯的不僅僅是“供需關係”,還有更多複雜的因素。

說白了,一個東西的需求減少,就一定會降價嗎?未必!

以煤炭爲例,隨着光伏、水電、風電裝機容量的增加,煤炭的需求,確實在某些領域出現了下降。

按理說,這東西的價格,也應該隨之“跳水”!

但煤炭的價格,有大降了嗎?並沒有啊。

雖然有一定程度的下調,但並沒出現很大的波動——反而在某些階段,還維持高位甚至上漲。

同樣的邏輯適用於油價。

因爲你的需求再少,國際油價擺在這裡,生產、加工、運輸的成本擺在這裡——不可能出現很大的波動!

況且,我們還不是富油國,對原油的進口依存度非常高。

別人定好了價格,我們根本沒有太多話語權,只能被動接受。

這可不是誇張的說法。

因爲按照海關總署的數據:

2023年中國原油進口總量達到了5.6億噸,同比增長11%,平均單月進口量約爲4702.43萬噸。

對比全年消耗的7.56億噸原油,約70%的原油依賴進口。

在這樣的情況下,油價怎麼可能降得下來?

因爲你有這麼大的需求,別人願意賣給你,某種程度上已經是“給你面子”了。

你想要更便宜?抱歉,同樣的價格,多的是其他國家搶着要呢。

另外,國內石油的開採成本,也很高。

爲了攤平這部分成本,也很難使油價下調。

這不是信口開河,青海石油公司的經理王德林就曾形容:中國的石油開採就像是在石頭縫裡“擠”油。

什麼意思呢?

簡單來說,在伊拉克等地區,一桶油的開採成本僅需3美元;

而在青海油田,這個數字高達20美元,幾乎是前者的七倍。

考慮到這種高昂的開採成本,再加上進口原油的壓力,綜合下來,油價不貴都難。

當然,很多人可能會認爲:

既然國內的開採成本高,那就乾脆全靠進口——總價格不就能降下來了嗎?

但這麼理解,就大錯特錯了。

因爲你自己還能勉強“自給自足”,國際上別人纔會給你這個價格。

如果你完全沒有自給能力,那就是另一種情況了。

說白了,這就像企業採購:

你手裡還有替代品,還有別的選擇,我會給你一個有競爭力的價格。

可如果你沒有其他選擇,那抱歉,價格一定漲到你承受不住爲止。

因此,千萬別天真的認爲:只要徹底放開市場,外資進來,一切就好了!

並不是這樣的。

參考家用車市場,曾經被合資車主導時,便宜了嗎?並沒有啊。

反而是越賣越貴,還存在“胡亂加價提車”的亂象。

另外,家用汽車對整體石油市場的影響,其實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大。

所以,即便市面上的家用車全換成了電車,對油價的波動可能也不會很明顯。

聽上去有些難以置信,對吧?

畢竟,交通領域的石油消耗,不是佔國內石油總消耗量的70%嗎?

但這裡的關鍵在於,“交通領域”可不等於“家用車市場”——真正用於私家車的石油消耗,其實並不高。

說到底,卡車、快艇、飛機、重型機械……這些設備,纔是交通領域的石油消耗大戶。

你覺得有多少輛私家車,才能抵得上這些“油老虎”的消耗呢?

這纔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總而言之,電車的普及,確實讓1a.xinyuangq.com我們看到了改變的可能。

但要指望油價因此下降,可能還不太現實:

畢竟,油價背後是一整套複雜的全球體系,不是電車多了就能輕易扳動的槓桿。

所以,與其糾結油價高低,不如想想如何合理用車、降低自己的出行成本。

這纔是普通人應該思考的問題,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