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建爲啥越來越不受年輕人待見

這年頭,團建和團建的差別,不亞於人和人之間的差別,很難一概而論。

我看微博上有個7768人蔘與的網絡投票——如果可以選擇,你會去團建嗎?——結果有6087人選擇了,“不會,團建是大型尷尬現場”。

巧合的是,我上週剛參加了公司團建,還真沒什麼強烈的不適感同事們如果不是演技太好、太會掩飾的話,看着普遍也挺開心的。

當然,我們部門的團建比較佛系,拉到郊區一個酒店住下,除了晚餐所有人蔘與,喝了點小酒,聊了兩個小時的天,其他活動都是自願。

但是我今天又看到一條熱搜,說的是年輕人爲什麼如此反感團建。

仔細看了看,網上用來說明“反感團建”的例子,確實有一點尬。常見的是搞各種軍事化拓展、玩各類信任遊戲,還有更狗血的,比如要講領導員工、員工之間的感人故事。這就像有網友吐槽的,讓一個打工人非要幹演員的事,也沒給演藝圈薪水啊!

像我們公司的這種佛系團建,大概算是一種準福利。公司給大家提供個吃喝玩樂的機會,表明不僅在乎大家的工作,還希望大家開心,有工作之外深入交流的機會。而創造這個機會本身,就是一種企業價值觀的傳達,其實不需要額外的語言

即便有人還是會覺得佔用自己時間,自己並不希望在工作之外和同事有多深入交流,但面對佛系團建,反感的程度也會低一些。畢竟團建的組織者,沒有表現出太強的“侵略性”。

相反,有的公司則是把團建當成一種“洗腦”,洗得還不怎麼高明。我就聽一個朋友抱怨過,他們公司有一回團建,把幾十個人拉到市區一個公園,搞各種小遊戲,聽公司主管雞湯故事。

大家都是成年人,有的已混跡職場十來年,早就對這樣的雞湯脫敏。除了浪費時間噁心人,這樣的雞血團建,恐怕不會有啥積極效果。公司可以適當對員工“洗腦”,但前提是得把人的腦子當腦子才行。別以爲那是個可回收垃圾桶,啥垃圾扔進來都能變廢爲寶。

這麼說並不是否定公司文化建設重要性。對一家企業而言,薪資之外,一定是還要有更柔性東西存在,才能夠加強整個團隊凝聚力。這也就是爲什麼,儘管團建一直被吐槽,但它確實有繼續存在的理由

還得說句可能不太中聽的話:經濟效益越好的企業,對團建的理解會越從容,活動的安排也越愜意;而發展越是困難的企業,越是容易把團建當做工資激勵之外的附加手段。其實,雞血的團建可能只會讓某些組織者自我感覺良好,達到自欺欺人的目的。這種境況的企業,還不如讓員工好好加班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