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難症絕症找解方 細胞治療發展迎曙光

圖/慈濟基金會提供 文/林佳予

臺灣細胞治療漸成顯學,除了最廣爲人知的癌症免疫細胞治療外,幹細胞在再生醫學方面的應用,包括腦中風、巴金氏症、漸凍人、脊髓損傷患者神經修復,還有退化性關節炎及皮膚抗衰老等領域,都是花蓮慈濟重要的細胞治療研究項目。

九月十二日上午,花蓮慈濟醫院林欣榮院長帶領幹細胞治療團隊,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團隊李啓誠主任、細胞治療中心主任鄧守成與運動醫學中心主任劉冠麟分享最新的細胞治療發展趨勢。

近年來慈濟醫療團隊結合新藥、新科技,讓全球許多神經損傷病人來花蓮慈濟醫院求醫,約七成病人獲得改善。林欣榮院長分享,在臨牀運用內生性幹細胞療法(G-CSF)幫助腦中風、腦傷病人,以及運用自體周邊血幹細胞、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腦中風的臨牀實驗二大成果。加上今年六月,花蓮慈院更完成臺灣首例人類臍帶血單核細胞靜脈注射治療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第一期臨牀實驗。

幹細胞在醫學上主要應用有兩大方向,一是再生醫學,二是癌症免疫治療。林欣榮院長指出,醫療的使命是守護生命,而證嚴上人給醫療團隊最初的期許,就是希望花東地區的民衆不用翻山越嶺的到外地求醫,所以,除了現代化的醫療之外,花蓮慈院也積極地透過創新研究去尋找更適合的治療方式,花蓮慈院幹細胞治療團隊致力於讓「坐着來的病人,可以走着出去;不能醒的病人,可以醒過來。」這種以病人的感受爲出發點願力,感動了在場的人醫會學員

花蓮慈院除了有退化性神經疾病的再生醫學運用,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主任李啓誠分享「免疫細胞療法」爲癌症治療帶來革命性的改變,以及細胞治療科主任鄧守成與運動醫學中心主任劉冠麟分享自體脂肪幹細胞(ADCS)與間質血管片段(SVF)應用在慢性未癒合的困難傷口、大面積燒傷、皮下或軟組織缺損,以及退化性關節炎、軟骨組織填充等適應症的再生醫學臨牀研究成果。

▼李啓誠主任以一位末期膽道癌病肝臟轉移的病人爲例,分享「免疫細胞療法」爲癌症治療帶來革命性的改變。

花蓮慈院配合衛生福利部公告「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特管辦法》,陸續成立細胞治療中心、基因暨幹細胞研製中心,今年八月,花蓮慈院通過衛福部審覈,及花蓮縣衛生局覈准,可運用細胞因子誘導殺手細胞(CIK)的細胞療法來治療包含腦瘤肺癌食道癌胃癌大腸結腸癌乳癌肝癌、腎臟癌等第四期實體癌,病人未來就近即可在花蓮慈院獲得高品質的醫療照護,不必再遠道前往日本等鄰近國家尋求治療。

「免疫細胞療法不是抗癌的唯一解,應該視爲抗癌治療的其中一環,用於彌補常規治療的不足。」李啓誠主任以一位末期膽道癌病肝臟轉移的病人爲例,病人的腫瘤指數CA19-9高達1,642(U/ml),在注射溶瘤病毒在腫瘤內,成功將腫瘤指數降至趨於正常指數37(U/ml)。李啓誠表示,臺灣《特管辦法》目前開放的免疫細胞療法都不涉及基因改造,副作用也輕微,適合用於一般固態癌。在病人體力等各方面條件都允許的前提下,就能嘗試採用免疫細胞療法,緩解癌症的病痛,有意義地延長患者壽命,甚至有機會「自己救自己」。

有品質的醫療,就是要以人爲本。花蓮慈院研究細胞治療近二十年,2003年啓用了當時臺灣各家醫學中心之中第一間成立細胞研製中心,不但是臺灣第一間GTP實驗室,也是全球第一個提供幹細胞用於腦中風病人的幹細胞研製中心。歷經十五年後,花蓮慈院在今年九月重新規劃再次啓用,未來病人不僅將可以在花蓮慈院接受包含檢查、診斷、細胞培制到臨牀用藥等完整的治療。

在課程中林欣榮院長也向國際人醫會學員分享好消息,花蓮慈院已針對腦中風、脊髓損傷、退化性關節炎、軟骨組織填充、大面積燒燙傷等相關適應症的治療計劃,向衛福部提出申請,相信花蓮慈院很快在現有傳統治療方式之外,就能爲病人提供精準的細胞治療,嘉惠海內外難症絕症病患,並促進社區民衆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