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鵬/臺灣首艘自制潛艦配備絕氣推進系統?會是鋰電池嗎?

▲國造潛艦可能將配備「絕氣推進系統」,並將採用國內廠商發展的「高效能電池技術」。(圖/記者林銘翰攝)

王志鵬/備役海軍上校、現爲中華經略國防知識協會研究員

臺灣自制潛艦計劃(IDS)將於2020年12月進入建造階段,個人曾於6月撰文分析重要關鍵配備爲「絕氣推進系統」(AIP,Air-Independent Propulsion),由於現今全世界先進潛艦設計,都已經成爲標準配備,若無裝配「絕氣推進系統」極易遭反潛兵力所偵獲,對此如果沒有配備,未來的潛艦將很難存活。

臺灣自造的新型潛艦在於初步設計時,就必須確定有無獲得商源,而各種不同形式的「絕氣推進系統」,其中重量、使用空間、系統裝備的配置與主動力推進系統的銜接,在設計上就存在極大的不同,若不先行確定,這將嚴重影響後續的「細部設計」。

當進入「細部設計」時,是否要預留設計「絕氣推進系統」的艙段空間(依據目前設計2500噸型的潛艦評估,至少約5-7公尺的艙段、約100至200噸左右的重量,甚至會更多)如果不打算預留,直接繼續完成「細部設計」進行後續建造,則未來當獲得商源之時,就必須再花一大筆錢重新設計。

如果打算在設計上先行預留空間,那就必須決定發展的類型,暫時以增添其他「等重量、等空間」次要的系統裝備進行配重;當然也有可能就先行設計二份藍圖(有與沒有),不過問題還是在於能否決定類型,否則還是白費功夫。

如今依據2020年11月3日媒體的轉述,臺灣自制的潛艦可能將配備自我研發的「絕氣推進系統」,依據海軍造船發展中心主任邵維揚少將所表示,將採用國內廠商所發展的「高效能電池技術」,而這樣技術很可能就是「鋰電池」。這樣的選擇與決定,在無法獲得國外技術和商源的情況下,確實是無奈且是必要的決心。

由此可知亦能研判分析,在細部設計階段可能已經預留配備的空間,至於是否能夠安裝在首艘潛艦上,還必須根據這樣技術的發展成熟而定。

▲潛艦AIP系統。(示意圖/SENER)

鋰電池具有電壓高、能量密度高、循環壽命長、無記憶效應和污染少等優點才被被廣泛應用;不過,就「鋰電池」臺灣內部廠商的設計與技術,要組合成龐大的電力安裝到潛艦上,不僅是臺灣海軍的技術研發的創舉,其存在的風險也非同小可。

光就單一的鋰電池或是進一步的模組,所造成的燃燒或爆炸案例已不勝枚舉,例如令人震驚的波音787「夢幻」客機鋰電池起火,以及Samsung Galaxy Note 7 大範圍的電池起火爆炸事件,中國大陸知名電動車也曾發生整車爆燃的意外;鋰電池會產生意外地燃燒或爆炸,主要原因就在於電池的內部控制與外部使用的管理。

內部控制在於材料原理和電熱轉換的過程,在製造過程中,電極的製造、裝配等過程如:正極和負極混料、塗布、輥壓、裁切、衝切、組裝、加註電解液封口、轉化等諸道工序的質量控制;外部使用則無非就是如:過度充電、額外火源高度擠壓、尖物穿刺、接觸短路等所造成。

個人在海軍還沒有關注到國內技術和產能輸出時,2015年前就曾私下了解和拜訪過國內外相關產業的製程,藉此也逐漸深度瞭解其運用在潛艦的技術層次和可行性,也曾給於若干的研發建議。

其中的關鍵就在於生產製造商並不瞭解潛艦內部空間溫度和空氣的壓力變化、使用操作應變的高低幅度,以及可能遭受的外部劇烈震動或衝擊

對於「鋰電池」的安全性,臺灣確實也有成功的技術,2016年工研院歷經10年研發發表了「STOBA」技術材料,其可以避免因過度充電、不當的加熱造成溫度異常升高時,自行形成一道薄膜阻隔不正常高溫和熔解。

不過,這樣的技術運用在大衆化的單一手機易,轉用在機、汽電動車上難度高了許多,手機的使用輸出功率約僅1W,筆記電約50W,而機器人則要1000W以上,而電動車更以10KW起跳,更何況是運用在潛艦動則是萬瓦以上。

當然,就機電管理上,可以採取模組、區塊、分層、分流等方式來執行安全設計,但是針對潛艦密閉艙間的壓力、溫度、溼度、鹽分和意外的衝擊、撞擊所造成的變化,能否符合安全條件的要求,還真的有待逐步細心驗證。

過去潛艦使用傳統鉛酸電池的最大危險,就在於充放電的過程會產生氫氣,若無法控制就會造成意外的爆炸(已造成現今若干國家的潛艦因此意外失火或爆炸而沉沒)。因此對於「鋰電池」組的安裝和使用操作,其安全係數,能否符合潛艦的高度需求,達到100%安全至爲關鍵,而這樣技術也很可能已經獲得日本相關成熟的支援或協助。

▲海軍海發中心主任邵維揚。(圖/資料照)

然而,對於媒體轉述海軍造船發展中心主任邵維揚少將所指出:「原型艦的研發過程中發現,國內廠商所研發的高效能電池所輸出動力的靜音程度還優於AIP,因此未來後續潛艦即可不安裝AIP系統」。這樣的說法,如果不是記者轉述記載有誤,就是邵少將對於「絕氣推進系統」的定義認知上有所偏差。

因爲目前全世界潛艦製造商所採用技術成熟的四大類型「絕氣推進系統」計有:德國的燃料電池、瑞典的史特林引擎、法國的MESMA系統、亦即包含日本最新研發成功的鋰電池系統」,除非邵少將所指得並非屬於這四大類型之一,而仍是傳統的電池提升效率而已。

但是,倘若此一方向真能研發成功,這不僅是我自制潛艦技術層面上的一大突破,更是臺灣未來潛艦艦隊發展的一大跨越!非常值得拭目以待!

(作者爲備役海軍上校,曾任潛艦兵器長、作戰長、輪機長與潛艦訓練中心教官、海軍總部計劃官、國防部戰略規劃司計劃督導官,現爲中華經略國防知識協會研究員。着有《解析臺灣發展潛艦的過去、現在和未來:(1960-2020年)》。)

熱門推薦》

►王志鵬/臺灣未來有反制航母戰鬥羣的能力嗎?

►軍事家/戰鬥衫之亂 陸軍應全面配發透氣戰鬥衫

黃竣民/後備部隊接重裝 心酸誰人知?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防疫新生活!國內旅遊票券特價開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