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鵬/共軍機頻繁穿越中線 對臺灣可能的衝擊

▲「北緯27度、東經122度至北緯23度、東經118度」爲臺海中線。(圖/翻攝自Google Map)

王志鵬/備役海軍上校、現爲中華經略國防知識協會研究員

過去,解放軍機艦由多不超過沿岸的空域、海域15浬內飛行或航行(主要依賴沿岸的火炮掩護),直到1996年逐漸逼近海峽中線,到近期開始頻繁突穿海峽中線,並宣告其並不存在,這緊張的轉變緣由絕非偶然,確實是「其來有自」。

近年來,美國與中國交惡,逐漸引發經貿、科技、外交與軍事的全面對抗,臺灣本應有能力避開卷入這場無謂的爭鬥中,遺憾的是卻是可能再一次面對「臺海危機」的產生;即便短期內,兩岸尚可有所剋制,各自不主動發射「第一擊」,能夠避免真實戰爭的產生;不過自此,未來若干對臺灣的長期衝擊似乎不容小覷:

衝擊一:過去「海峽中線」是兩岸避免軍事衝突的底線,如今當中共軍機迴應「沒有海峽中線」,隨即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公開表示:「不存在海峽中線」。那過去的「兩岸軍事默認或容忍」不再,臺灣認爲的「海峽中線」以及「防空識別區」,這單一方說詞,在兩岸不存在共識和諒解下,已不具任何意義。

衝擊二:兩岸軍機頻繁於臺海上空形成緊繃的對峙,相當容易擦槍走火;依據媒體報導,國防部日前已將「第一擊」的定義修改爲「自衛反擊權」,並強調面對兩岸軍事情勢升溫,國軍依「不挑釁、不怯敵、避免擦槍走火」原則,並遵循國際法規與聯合國憲章,但如果敵方對我攻擊,我方隨即採取自衛反擊。

但問題就在於,當中共戰機射控雷達開啓並鎖定我戰機時,戰機座艙警報器持續警示,若戰術行動持續無法甩脫,僚機能不能也開放對其鎖定或主動反擊(正如同捍衛戰士Ι的開場情景),此「灰色地帶」如何定義反應的作爲呢?因此當雙方對臺海中線的認知或者默契被打破之後,那麼「不預期的衝突」或「意外的擦槍走火」(unintended incident)發生的機率就會大爲提高,並可能衍生局部戰爭風險。

2020年9月22日蔡英文總統前往澎湖馬公視察空防第一線的空軍第三聯隊天駒部隊時,特別強調:「身爲中華民國的空軍,我們怎麼可以讓別人在自己的領空上耀武揚威」。這無疑是激勵空軍第一線戰機飛行員的士氣,一定要有所作爲。

不過,爲避免戰機飛行員對「自衛反擊權」原則定義不清楚,空軍司令部特別由空軍作戰指揮部所屬高階將領編組到各基地進行巡迴講習:「要求所有飛行員絕對要依規定執行,切不可有任何擦槍走火的可能性」。這無異是冷處理的理性作爲,這一高一低、一冷一熱,更容易在緊張時刻導致意外,最後很可能倒楣的仍是一線臨陣面對危機的飛行員,作爲與不做爲都錯,後續還要面臨責難甚至懲處。

▲空軍戰機夜間執行防空攔截作戰。(圖/軍聞社

衝擊三:未來的臺灣海峽,解放軍很可能將視爲中國的領空和內水,成爲解放軍東部戰區或各戰區聯合海、空軍和兩棲部隊,長期實作訓練和演習的最佳「練兵場」;相對我軍原本於海峽中線以東正常的訓練,亦可能將受到許多的干擾。

衝擊四:依據媒體公開的資訊,國防部明年(民國110年)各單位所編列的「後勤通資業務費」已經攀升到770億,比今年度增加30億元,其中主要是油料的後勤補給支援經費,比今年增加10億元,共軍確實拉高後勤出動成本,此外增強機動訓練和後勤維修的成本,尚無法獲知。

兩岸緊張的氣氛若一時無法消除,可見的未來對方派來戰機的形式、數量和批次,將越來越多,若中共的機艦演訓或刺探在臺海常態化,我國防資源消耗會加速提高,近年日本僅針對釣魚臺和西南第一島鏈的監偵問題,自衛隊的機艦苦於奔命,不堪其言,即是最佳殷鑑寫照。

衝擊五:臺灣軍方對於未來這樣頻繁的軍事反應,將疲於奔命,臺灣的戰機和地面空防部隊,無論人員或裝備,都將造成休息和維修時間不斷被壓縮的情況,逐漸形成「溫水煮青蛙的效應」。

▲總統蔡英文中秋節前夕前往視導澎湖駐軍。(圖/軍聞社提供)

衝擊六:未來隨着解放軍所投入的軍事科技發展,對岸空中、水面和水下的軍事無人載具,也可能將頻繁地出現在臺灣海峽中線,甚至以東的區域,進而瀕臨接近至領空和領海邊緣,我軍反應是否該將它擊落、擊沉或捕獲。

衝擊七:長期形成的軍事緊張,國軍會不會產生作戰一線部隊優秀軍士官兵的新一波「退伍潮」,再次造成軍中青黃不接和招募不到年輕人的困境(這曾經發生過,不願意承認、狡辯或是美化數字,是無濟於事的),國安單位與國防部應該高度關注。

上述都是未來顯而易見的衝擊,而其它隱藏的「意外、風險與危機」,尚不得而知,有待各界專家、學者持續的觀察與解析

對於臺灣目前執政的民進黨,最期望的或許是「去中國化、擁戴美國、同意駐軍、建立同盟」,相對就北京而言則是「堅決反獨、靜待質變、伺機而動、速戰速決」;但這真的是臺灣人民所期望的發展情況和結果嗎?當政府操作民粹,內部族羣分裂,經濟貿易衰退,軍費大幅提升,資訊混亂人民信與不信,臺灣的「政經軍心」將形成惡性循環。

個人並非「投降主義者」亦非「無端好戰者」,也不願意與那些無聊之人爭口舌之快;然而「兵兇戰危」,如果仍有和平共處的機會和條件,爲何臺灣人民非得選擇這一條不歸路的死路呢?

(作者爲備役海軍上校,曾任潛艦兵器長、作戰長、輪機長與潛艦訓練中心教官、海軍總部計劃官、國防部戰略規劃司計劃督導官,現爲中華經略國防知識協會研究員。着有《解析臺灣發展潛艦的過去、現在和未來:(1960-2020年)》。)

熱門推薦》

►王志鵬/漫談歷次漢光電腦兵推經驗

►王志鵬/臺灣軍購買的越多 可能會崩潰的越快!

黃介正/有待商榷的「堡壘臺灣」防衛構想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防疫新生活!國內旅遊票券特價開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