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平:好教育始於正確的兒童觀

王國平/文 王國平/文

我一直認爲,二十世紀教育科學的最大亮點是“發現兒童”和“定位兒童”。

其一,意大利蒙特梭利博士的系列著作中,最核心、也是最具顛覆性的教育思想體現在《童年的秘密》中,她寫這本書的目的有兩個:一是發現兒童,也就是發現兒童心智成長的秘密;二是解救兒童,把孩子從成人的壓制下解放出來。

蒙特梭利認爲,兒童來到這個世界不是一窮二白,而是帶着能力來的,甚至其“吸收性心智”遠超成人。同時,在本書中她一再爲兒童打抱不平,認爲成人通常會小看了兒童,甚至把教育視爲對兒童錯誤的糾正。

其二,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以“兒童爲中心”的教育觀點,他的立足點是尋找教育的核心和兒童的地位,這是教育哲學的建構性表述。並且,杜威就此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論述和實踐觀點。

上述兩大觀點在100多年後的今天,依然有着非凡的意義,尤其在我國基礎教育極其“內卷”、甚至“卷”到了目中無人、只有分數的病態。此時,更要基於兩位教育家的思想,重構和迴歸教育的本真。

其實,這些年來我國教育界的有識之士並沒有麻木,一直在“往回扳”,在糾偏。

比如,1994年上海閘北八中劉京海校長,本着以人爲本,以尊重和相信學生的態度,提出了“成功教育”思想,讓一所普通學校變得有思想、不普通;在“成功教育”的理念下,有人提出“賞識教育”,還有業界朋友推出“去批評化”,等等。

對此,我談五個觀點:

第一,這些說法更重要的是內含着教育方向問題,就如蒙特梭利博士當年提出的讓成長方向由內向外發生,充分發掘兒童學習的自主能力,讓老師不再是簡單的教師,而是導師,是環境營建師。

第二,無論是“成功教育”、“賞識教育”還是“去批評化”,都是基於特定羣體和特殊環境下的概念,看似方法,實則是方向。

第三,這些教育思想的提出,均不能停留在字義上和表面化,都有屬於自己的解讀,就如“賞識教育”並非只有表揚和鼓勵,還應該有裝滿愛的批評,這也是因爲賞識學生才如此。包括“去批評化”的說法,我理解並不是“去批評”,而是糾偏了一些學校教育思想和方法簡單性,也是重構了學校教育中人與人的關係,尤其是對學生人格的尊重,這正是當下教育的問題所在。

當然,還有杜威提出的“兒童中心”思想,若不從教育哲學去認識,可能在中國式家庭育兒環境下,誰都會說,我們天天圍着寶貝轉,寶貝就是我們的中心!如此,豈不謬也!

第四,但凡一種透着人文精神的理念被提出後,儘量不要泛化和極端化,因爲教育就是教育,教育要是跑偏了,要是失衡了,影響的是學生們。

第五,在兒童中心主義之下,教育便是自然而然,因勢利導。這一點恰中我們當下基礎教育問題和命脈,多年來我們的教育中心並不在學生和學生的發展,而是在應試目標下的分數中心,一切用分數說話,把活生生的生命置之度外,是圍着書本和考試打轉轉的教育。

所以說,我們的教育越來越不自然了,甚至越走越遠了,遠離了教育的本質、遠離了對學生們的真愛,遠離了爲學生終生髮展負責的大任與擔當。

版權與免責:以上作品(包括文、圖、音視頻)版權歸發佈者【】所有。本App爲發佈者提供信息發佈平臺服務,不代表經觀的觀點和構成投資等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