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辰院士:醫學專業招生要適量、限量、減量!
針對醫生職業發展上的諸多棘手問題,王辰院士怎麼看。
撰文 |郭雪梅
“燦爛其職業前景,吸引其優秀生源,嚴格其培養過程,產出其優秀人才”,好的醫學教育離不開對招生、培養、就業每一個環節的重視。
4月20日,在“2024年中國醫學發展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王辰發表主旨報告“構建我國現代醫學教育體系”,介紹當代醫學教育理念的變化,並對當下我國醫學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構想。
王辰院士講話,圖片來源:直播截圖
好的醫學教育,
首先要樹立正確的現代醫學教育理念
現代醫學教育的關注點如今正在發生重大的轉變,王辰院士重點指出了三個方面:
一是由關注“單病”轉向“共病、複合病”,在我國,初級階段建設了很多專科醫院,但如今“以病人爲中心”的原則提醒我們關注共病、複合病。
二是以應對疾病爲原點轉爲照護健康爲原點,以往的斷骨接骨的思維是一種應對疾病的理念。隨着現代醫學發展、社會文明進步,醫學的責任轉變爲照護健康,也就是從以病爲中心、以病人爲中心,轉爲以人爲中心。
三是從關注個體健康變爲關注羣體健康。臨牀醫學關注解決當下病人的問題,特點是個體化,但醫學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它要注重照顧羣體,包括種羣和人類,這個與羣醫學的觀念密切相關。
王辰院士認爲,在今天,醫學、衛生、健康三者基本構成了現代醫學的教育體系。醫學是道,也可能是術;衛生是中間經歷的路;健康是結果,這是三者之間的關係。而這個體系也離不開人文社科。
“醫學學科是獨特的,但一定不是獨立的。” 現代醫學雖然是基於科學的醫學,但王辰院士強調,哲學、倫理、文學、藝術等學科也是醫學的基礎,科學醫學只是當代醫學的主流特徵。“醫學有時候不僅是科學,非科學的人文部分也是醫學的重要的基礎。”
醫學是一個獨特的、綜合的、巨大的體系。王辰院士把醫學總結爲“終極之學”,它是關乎人的利益的、生命的和健康的,從這個意義上,它可以冠爲各個學科的歸宿點,醫學理應爲“One Health(健康大同)”努力。
基於這一點,王辰院士認爲,醫學院應該要做醫學的通識教育。對於“新醫科”的建設構想,醫學專業應當既教臨牀醫學,也教羣醫學,用貫通式、多學科的方式培養。
醫學教育的三大核心問題
醫學理念發生變化,也決定過往陳舊的醫學教育模式需要做出改變。從招生、培養、就業等各個環節,中國現代醫學教育都有亟須解決的問題。
“醫學專業招生要適量、限量、減量。”王辰院士指出,2020年-2023年國家執業醫師與助理醫師考試通過率不到60%,2019年-2021年臨牀醫學本科畢業生有30%根本不當醫生。
醫學教育質量低,同時浪費了有限資源。王辰院士建議,要限制招生數量,避免分散教育資源,並加強醫生的專業教育,“關鍵是要吸引人,而不是降格以求”。
中國的現代教學模式也要改變原有的 “板塊式教學”。王辰院士表示,“第五年大家去考研、去找工作,把第五年這個最寶貴的、不可復得的實踐時間浪費了!”
在他看來,國際上的現代醫學教育模式如今已變化爲“以培養勝任力爲核心”,學生是好胚子,教學方法也是立體的,這從根本上改善了學生實習質量的問題,對於中國,這一點是可以借鑑的。
針對醫生職業發展方面的諸多棘手問題,王辰院士還提出一些新構思。第一,對於青年醫生職業發展,如今面臨的情況是住培結束後大多成爲住院醫師,三級查房制度導致高年資醫生實際脫離臨牀、低年資醫生成長緩慢,未來可以實行“主診醫師負責制”,讓青年醫生的職業路徑更加清晰。
第二,在職稱體系上,分設職業與學術職稱,避免醫生頻繁因職稱評審增加負擔,讓醫生可按照自己的規劃自主選擇走職業路徑、學術路徑或者教學路徑,也可同時走多條路徑,但要將主診醫師設爲醫生職業路徑唯一、最高的職稱。
在會上,王辰院士還提及一些其他醫學教育現存的問題,比如助理的活全是醫生在幹、臨牀藥學專業有需求但始終沒有正式建立起來、體現醫院厚度溫度的護理學缺少實際關注。
“有燦爛職業前景纔能有優秀生源,嚴格其培養過程才能產出優秀人才”,王辰院士在發言的最後對中國未來的醫學教育如此寄語。
來源:醫學界
責編:汪 航
編輯:趙 靜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爲決策依據時另行覈查。